返回第三章 为了改善生活(1 / 2)汉末军阀头子首页

不得了了,李老汉竟然捡回来一个茂才。

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播开了,村里的人们对于刘昭这个外来户更加好奇了,刘昭每次走到外面,总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像是在看一头会说话的驴子。这让他哭笑不得。

不过,还是有些许不同,每看到一个人,刘昭出于礼貌总要停步施礼,以示尊重,弄的那些人手足无措。

读书人,给他们这些世代只知道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的压力太大了。就连李老汉夫妇,和刘昭说话时也变的有些拘谨,总是欲言又止,神色古怪。

他们虽然对自己依旧那般客气,但刘昭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份亲近感,开始疏远了。对此,刘昭只能暗自叹息,心想着自己有一天发达了,要好好补偿一下这对老夫妻。

在村中私塾读了半个月的子曰诗云,两人也熟络了很多,老许,这是刘昭对私塾先生的称呼。

他姓许,名尚,字仲德,祖上也曾是显赫的长安官宦人家,后来家道中落,到他爹这里,只能在地方上混了个门下议曹使的闲职,乃是个不入流的小官。

老许他爹偏偏又是个耿直的人,不喜趋炎附势,巴结权贵,结果被人撸了官职,彻底变成了平头老百姓。

由于是犯官之后,所以即便老许饱读诗书,也不能被举孝廉入仕,只能以教书为生。虽说不至于穷困潦倒,但对他这样的儒生,只能给那些地主富商家的公子哥教书,心中着实是不快。

每与刘昭论此事,老许总要痛恨叹息“世道不公啊。”刘昭心说,东汉末年朝堂的黑暗,那可是历史有了名的。要是不黑暗,哪里来的黄巾起义,又哪里来曹孙刘这样的豪杰登台表演的机会呢?

心中腹诽,脸上却要装作悲痛莫名的模样,表示对老许的遭遇深感同情。也许是看刘昭上道儿,也许是觉得刘昭与自己遭遇相同,都是无家可归的人,又识字,明事理。所以老许对他很是照顾。刘昭也乐得去他那里蹭吃蹭喝。

这一来二去,刘昭对汉朝的古话竟也能听懂个七七八八,长安官话讲的虽不是很正宗,但好歹交流无碍。

闲来无事,刘昭就说起村民还有李老汉一家对自己态度的转变,老许不禁是哈哈大笑。

“百姓愚昧啊,所以圣人出,教化万民。老夫我自认为是没有圣人的本事,只能躲在这群山僻壤教书,可教了这么多年,老百姓还是老百姓。”

“这也是朝廷有意为之啊,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开启明智,但是心底怕是希望百姓们越蠢越好才是,这样他们的屁股才能做的安稳啊。”刘昭冷笑道。

许老夫子眉头微皱,他自幼接受的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理论,即便是朝堂黑暗,那也是奸臣造孽之故,皇帝是没有错的。

刘昭这些话,乍一听,可谓是胆大到了极点,有大不敬之嫌,不过仔细一想,似乎有那么几分道理。

华夏人杰辈出,每一代继承了圣人衣钵的儒士无不在想着如何让老百姓变得聪明一些,可是几百年过去了,效果如何呢?

倘若真如刘昭所言,是有人故意在让百姓变的愚昧,这...老许不由得对刘昭的来历,尤其是师承极为好奇。

知道自己可能说了些过于奔放的言论,刘昭歉意一笑“家师乃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久居山野,缺了管教,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先生莫怪。

况且,您也莫沮丧,家师经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即使是穷山僻壤,但有您这样道德高尚的儒士,那就是风水宝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许老头细细回味了一下,大喜。遂不再多问刘昭的师从。这世上,狂人多了去了,像刘昭师傅这样一辈子隐居在山里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这些人大多都性情乖戾,对世俗的皇权没有多少畏惧之心。

刘昭耳濡目染,沾上了几分狂悖气,也实属平常。不过,他还是有些不甘心又问道:“那不知你是怎么看待当今的朝堂局势呢?”

刘昭很想说一句“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了。”但是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了下去,摇头表示不知。许老夫子有些沮丧地摆摆手,示意他吃完饭就快点走吧,他老人家准备午休了。

冬日的阳光很是刺眼,照在身上却无多少暖意,还是穿的太单薄了啊,刘昭往手里哈了哈气,低头往李老汉家里走。

积雪足有一尺厚,踩到脚下喀吧喀吧的,“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啊。”刘昭正为了生活而暗自发愁,抬头一看,只见前面站着一个穿着皮裘的胖家伙,身后还跟着四五个仆从模样的人。

哟呵,刘昭眼睛微眯了起来,原来是王硕这个小扒皮。

王家是李老村首屈一指的大地主,光他一家所占的田产就占整个全村人家田产的一半还要多,很多人家都是王家的佃户。

王家现任的家主,也就是王老爷,对佃户可谓算的上是敲骨吸髓,能多剥削一斗,绝不能少一粒,他又是这里的里长,有官府背景,畏于他家的权势,很多人都敢怒不敢言,私底下便以“王扒皮”相称。

王扒皮人长的肥硕,家里有五房小妾,可是只有大房给生了一个儿子,其余要么就是不产,要么生的就是闺女,所以全家对王硕这个仅存的香火独苗极为宠溺。

在骄纵下长大,这小子就没学到什么好,尖酸刻薄,简直跟他爹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村子里的人虽然不像叫他爹一样称其为小扒皮,但名声也是臭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