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这件事盛庸那叫一个气啊,当初被朱棣震天雷搞得那一手到现在可都还记着呢,要不是当初自己小心谨慎了一些,说不得当初就要直接被朱棣给阴死了。
所以,在盛庸心里,从来没有小觑过朱棣,小觑过燕军,就算是大胜之下,也要谨慎为主,反正这种双方和平发展的情况更加有利于朝廷一方,毕竟各自的底蕴在那摆着,区区三府之地的燕军怎么可能和掌握整个天下的明帝国相比呢。
再加上现在天子也明白了很多事理,知道这种战事不能过于急躁,不然下场铁定好不到哪里去。
但在盛庸看来,说是成长了还不是因为被朱棣给打怕了吗,燕军的连战连捷,让朝廷损兵折将,就算当今陛下家底再大也肯定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因此稳健的战略战法自然就成为了主流,也正是给了盛庸发挥的空间。
这样就不得不感叹一声耿炳文老爷子没有把握好时机,眼下正是最适合他老人家一展拳脚的时候,却因为之前的失利导致现在只能无事可做,跟养老没什么区别……
平静的时间往往很短暂,再说了,朱棣也并不希望给盛庸更多的喘息时间,正如盛庸想的那般,双方底蕴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盛庸耗得起,朱棣可没这个资格。
所以尽快将朝廷主力击溃,才是更加符合朱棣利益的事情,真要是拖下去,人家那边兵力是越来越多,钱粮是越来越充足,朱棣却毫无长进,那还有什么打的必要了,直接投降认输吧。
再说了,等了这么久,张枫的身体也完全恢复了,该有的准备也都差不多,手下将士们的士气逐渐的恢复,张玉的阵亡所带来的颓靡也逐渐的消散,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大家都懂,既然上了战场就要将这方面想清楚,看开了就好……
深深将东昌之败铭刻在自己心里,朱棣将这件事当做一生之耻,而耻辱必须要经过鲜血的洗礼才能够消融,雪耻之事哪是说没就没的。
大明建文三年二月,但实际在朱棣这里是洪武三十四年,他可不承认朱允炆的年号,虽然没有明着说,但手底下人都知道,建文三年在燕军当中根本行不同,只有洪武三十四年才是大家适用的年号
初九这一日,朱棣眼见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了,粮草辎重齐备,而且下一步开拔出发。
至于朱棣的本部军马,还得要等这一场誓师大会完毕之后,才会从北平城出发南下。
不过朱棣却觉得,在这大军南征誓师之前,应当还需要一场祭祀才行。
东昌之败才过去多久,新仇旧恨一起算,阵亡的将士可不能白死,更不应该被遗忘,尤其是他们是为了朱棣而付出的生命,那更加值得朱棣去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