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快三岁的时候,走路和说话都变得流利了起来,这终于让日夜担心的赵二杜鹃松了一口气。随着津津健康的长大,赵生的孩子林林也快满一岁了,津津看着院子里的爷爷奶奶每天都抱着林林哄来哄去,却对她不闻不问,他三叔三婶也不跟她说话,她在堂屋里看着筛子下扣住的小鸡子们挤来挤去地啄地上的玉米时,三婶回屋就会狠狠地拍上房门。津津总是会问杜鹃:“为什么三婶和爷爷他们不喜欢我呢?”
杜鹃总会耐心的告诉小津津:“你三婶他们太忙了,哪能顾得上你呀!”
同一屋檐下进进出出这些日子,虽然还是个不满三岁的小孩子,津津也渐渐变得察言观色起来。终于,赵二和杜鹃决定搬出去住了。
盖一栋属于自己的的房子,是杜鹃嫁进团结村起就有的梦想,但是真当要实现的时候,杜鹃却感到浑身压力压的她喘不过气来,手上不仅没钱,粮食也不多……做好决定后的几天,杜鹃白天就收拾洒扫,和赵二到处找做房子的地盘,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想着怎么筹钱把房子砌成什么样子……
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绝不会止步于眼前的困难,尽管压力像大山一样,杜鹃和赵二还是硬着头皮,顶着赵二爹的言语贬低,开始在菜园子里打出一块地基。
团结村的人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除了团结外,他们的每次聚结似乎都能代表重要事情的发生或者是对某种新生力量的肯定。
特别是在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八卦、闲话就像打雷闪电一样在人群中传的尤其快,就像之前津津发烧一样。
那是冬天,杜鹃把发热的津津用围巾一层一层严严实实的捂住,把暖水瓶灌满热水放在津津的衣兜里,然后抱她放在背篓里,准备去找李医生。
路上杜鹃一点儿也不敢马虎,走着走着心里就着了急,步子越来越快,直接就跑了起来。
说巧不巧,上坡的时候遇到了胡家大伯的儿媳妇,她可是个著名的“大嘴巴”,村里人有什么事都不敢让她知道,因为她总会夸大事实甚至胡话连篇地到人多的地方去传扬。
“你去哪儿啊?”胡家嫂子在水井边看水,看见杜鹃就开口问了。
“胡嫂子,孩子病了,我带她去李医生那儿看看。”杜鹃看到胡嫂子,一边回答脚步却没停下来,还是保持小跑的状态。“胡嫂子,我就先走了,你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