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一些做餐饮的商贩也渐渐地瞧出了在阳谷县卖馅馒头的商机,也开始在自家摊位上摆出新蒸出的馅馒头以供来往的行人购买。
一开始也渐渐有人自他们的摊位上顺带着买馅馒头。但是很快就发现了,这些后者蒸出来的馅馒头,不仅要比武大郎家做出来的要硬得多,里面的馅腥味还特别的重,被武大郎馅馒头养刁了口味的县城人越发挑剔了。而这么难吃的涎馒头在价格上却没什么区别。渐渐的就无人问津了。
他们只得把馅馒头的价格压低了一些。
可是这样一来,除去本钱,根本就没有多少余钱进账了!
而由于味道还是比武大郎家的差远了,即便是价格低了,仍是无人问津。
无奈之下,这批人也只好每日赶早去武大郎家门口早早地守着,批量买回去再挂上“武大郎馅馒头”的招牌,这才渐渐地引来了他人前来购买。
毕竟批量买的馅馒头可以从中赚一笔差价,何苦自己亲手来做呢?
于是渐渐地,武大郎“馅馒头”成为了阳谷县里面的一大招牌吃食。就像后世的“狗不理包子”“猫不闻饺子”似的开始在县城里蔓延了开来,大有被垄断的架势。
那些被逼无奈也纷纷开始卖“武大郎馅馒头”的商贩心里只有一件事想不通。
为什么武大郎家的馒头个头那么大,馅也不小,还大量便宜卖,但他家就不亏本呢?
那是因为
他们不懂得和面的技术啊!
面团发的时间长短。
和面时用的水的温度。
在锅里蒸的时间长短。
都会影响到那面团能否能变成面包那么大,还是只是死死的一小团。
面团没有发起来,个头就会小。
若还想保持大馒头,那就只能多放馅。
馅放多了,不赔死才怪啊!
即便是知道了温度,他们家也没有武大郎家里这么专业的工具设备啊!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他们掌握了和面的技术和水平,也没有调出美味馅料的食谱啊!
生活在阳谷县城里的老百姓们大都是淳朴型的,而这意味着,他们在饭菜配料方面,也是有些“不太讲究”的。
这个“不太讲究”就意味着,做出来的有些咸味,能够吃进嘴里就行了。
北宋的菜肴种类确实很多,也很精致,也很馋人。
但这仅仅只出现在能够培养厨娘的大户人家里才能尝到的味道。
哪像来自上个世界的她,因为经常走南闯北,鲁菜,粤菜,川菜还是什么菜系的,统统都吃个遍。
就像一句十分著名的话,怎么说来着?
走过的路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吃过的菜肴多了,也就渐渐地将嘴巴养刁了……
嘴刁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从此以后就得经常亲自下厨房做了。
因为外面的很多都不合自己胃口了……
只是没有想过,竟然歪打正着地也开始养刁了阳谷县人民的嘴巴。
潘玥见外面跟风了几日后惨遭滑铁卢,不得不鸣金收兵的场面,心里很是一阵春风得意。
千万不要盲目地跟风别人的杰作呦!
这是非常不科学地,也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呦!
这么一番“优币驱除劣币”的闹剧渐渐收场之后,每日按时上门收购馒头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只是这么一来,武大郎家的只供两人身量同时进出的大门就显得有些很是寒碜了!
总不能让这群人一直傻站在大门外等吧。
那条青石板路都要被堵的水泄不通了!
话说这阳谷县会不会有相应的“城管大队”来找上门来啊……
为了保证“武大郎馅馒头”能够合理、合法、长久地做大,想要开个馒头店的念头,渐渐地从她的脑子里形成了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