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这里是大唐,不是后世,这里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政策,大唐朝廷虽然鼓励读书,但是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
在大唐,想读书,无非三种途径,拜师、家传、官学。
无论哪种途径去读书,都是离不开金钱的,拜师入学要六礼,读书要卖书籍,习文要置办笔墨纸砚……用钱的地方多了,一个殷实人家的一年收入都不一定够。
单单说笔墨纸砚,那玩意儿多贵了,就算放到后世,一整套最基本的东西置办下来也得几百,更不用说大唐这种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生产的时代了,每一样文房四宝,全是纯手工制作。
别说大唐了,就是放到后世,买一套纯手工的湖笔、徽墨、宣纸、泥砚得用多少钱啊,平平常常就能上万,这可不是你三块钱买个笔、五块钱买个本就能上学去的事儿,知道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小故事,谁谁谁小时候用沙盘练字吗,都是穷的。
其二,老师。
家里有个读书人还好,要是没有,惨了,只能拜师读书或者进入官学。
官学这地方吧,一般人进不去,为啥,人家有门槛、有名额限制,按照大唐规制,县学名额二十到四十人,不能保证家世在“全县”范围内进入前四十,县学你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至于拜师,谁敢保证身边一定有位名师?不是所有人都有谢直这样的要运气,刚想读书,王昌龄就屁颠屁颠跑到汜水县当官来了。
以上两项都是明面的东西,至于第三项就有点操蛋了内容。
你没看错,读书的“资源”,自然是内容。
事实上,在大唐,书籍金贵,比书籍更金贵的,是读书笔记,或者说的直白一点,是对儒家经典的批注。
这玩意儿,官学没有,一般的老师,根本不教。
为啥?
因为这些内容,全被那些世家大族垄断了,就算你认识世家大族的子弟,吃喝玩乐好兄弟怎么着都行的时候,当你提出要借阅一下对方家族中的这些内容,对方立马就翻脸,不借,话说得还特别硬气此乃我家立身之本,不得外借!
你说闹心不闹心吧?
这个时候,没有“资源”,行吗?
要不然你就用其他经典的批注和对方置换,要不然你就特别强势逼得对方不借不行……
无论哪种途径,这里面需要动用的力量,仅仅想想就让人头疼。
当谢直听到这里的时候,顿时就感觉心中有句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实在是太操蛋了,怪不得谢老爷子张嘴闭嘴都要把“资源”二字挂在嘴边上,二叔母柳氏,更是仅仅因为谢直想读书有可能侵占一部分资源,而和他彻底撕破了脸皮,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谢直本来以为所谓“资源”操蛋到这种程度也就差不多了,他却没有想到,后面还有更操蛋的呢。
只听老爷子说道:
“至于科考,自然也需要资源啊……简单点说,行卷,听说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