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不远千里,李锋芒跟老石跑到外省调查这个假出租的出处,他冒充当地记者采访,目标锁定了当地唯一的机动车拆解厂,精心准备,但快到厂门口却出了问题,这要求李锋芒要迅速学会开车。
市是河左省第二大城市,距离龙脊市五百公里左右,俩人风尘仆仆赶到后,问了问人,就住到了市车管所附近。
路上老石跟李锋芒聊了会,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特稿部的人,也认可这个做事果断的李首席,于是说了些自己听来的报社事情。老石说他在车队听大家议论,两江都市报成立之前,田禾跟李甫去一把手办公室闹事来着。
李锋芒说我不知道,估计不是闹事,就是说理了吧。不过,我真接到戎建立的电话,他给我许诺了不少。老石说这个戎建立也是的,跟咱们报社楼上楼下都能厚着脸皮挖墙脚,我听说他最早还跟咱田禾社长在一个部门工作过,据说田社长当年不知为啥还打过这个戎建立。
“该人极具才华,”李锋芒说我看过他的,写得很细腻,但似乎做人不够豪爽。田禾打过他?传说吧。
老石说我也是听他们说的,估计是当年受了气,现在有了实力要报复。李锋芒笑了笑没吭气,对于这个事情,他知道河右日报社正准备筹建报业集团,省里也支持,准备把河右法制报、河右市场报等几张行业自己办的报纸都归过来,再多一张两江都市报应该是利好因素。但就算河右日报社成立了集团,一个集团内两张都市类媒体打破脑袋的同质化竞争,市场份额就那么大,人员大量增加,各自为政无法并存,这肯定会形成典型的“窝里斗”。
田禾跟他聊过这个事情,就是他说“晚报是我家,我不会离家出走”的那个早上。得知两江都市报要创刊的消息,田禾第一时间就叫上李甫去了河右日报社一把手办公室,他直言说“这将是河右晚报发展的最大隐患,更有可能是河右日报社未来发展的最大隐患。”
这样的谈话肯定会话不投机,激动后的田禾对着河右日报社一把手拍了桌子,尽管是为了工作,但这位一把手随即就将他们俩轰出办公室,说的话更是难听:“出去!河右日报社随便抓一把都是办报的好手,你俩自恃过高,想干干,不想干马上拿辞职报告,我现场批!”
依照田禾的个性,马上就要提出辞职,李甫硬拉着他出来,而后在电梯里问了田禾两个问题:河右晚报是咱自己的孩子,咱俩不干了,那就是给了后爹后娘,孩子没有长大长结实,跟溺死有啥区别?一帮兄弟姐妹跟着咱们走了这么久,什么都还没有呢,咱俩没问题,拍屁股继续回日报当处长,他们呢?
田禾冷静后随即又去了一把手办公室,装作非常痛心的样子道歉,一把手也就顺坡下驴,语重心长给他说了很多,但田禾咬着嘴唇一句也没听进去,心里就一句话在反复“大丈夫能屈能伸”。
李甫说的对,李锋芒他们啥都没有呢,甚至都没有记者证,这次出来就装了个河右晚报社的工作证,要知道,他们的档案都在自己兜里装着呢。
当时应聘考试说的是给办聘用合同,因为河右日报社在积极筹备集团,原本的事业单位编制停办,一刀切,谁也不给办。但上班也快一年了,河右晚报社的聘用员工没有一个办了聘用合同,这对这帮努力打拼的记者编辑来说很寒心。这次两江都市报成立,据说戎建立许诺给挖来的人办手续,李锋芒不信,如果他能办,田禾跟李甫肯定能办。
关于这个记者证,国家从1989年开始统一办理全国通用记者证,而后在1998年5月,新一批记者证开始换发。这一代的记者证由新闻出版署统一印制编号。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记者有了自己的“记者身份证号”。但这一批当年发放结束后就停止再办,通知说是五年后才能继续,也就是2003年,李锋芒他们才拿上新闻记者证,此前,外出采访就是工作证加单位介绍信。
李锋芒跟老石说,咱到省外采访,得想办法,河右晚报社工作证上的“记者”两个字唬不住人,没有人会配合。
说这话的时候俩人刚登记了宾馆出来吃晚饭,时间是晚上九点,市的街道上明显比龙脊冷清,走了好远才找到一个吃饭的地方,天越发阴了,老石说昨天就飘了几分钟,今天没动静,明天估计要下大雪。
点了吃的,老石说晚上不动车了我喝杯白酒吧,李锋芒说好啊,你喝吧我不喝了,想想事情。
吃着饭夹着菜李锋芒问饭店老板:“你们这里什么报纸最有名?”老板说有名?李锋芒笑着说你们平时看啥报纸,老板从柜台上拿起一张递过去:就这个啊,晚报。
李锋芒接过去翻了下,看刊号与当地的日报“一样”,也就明白了,这些地市的晚报其实就是当地日报的下午版,没刊号就单独印刷发行,这是打新闻出版的擦边球呢。看了两个版面,有几篇批评报道,于是又问老板:这家报纸的记者牛不牛?
本以为是白问,老板炒菜、和面、端盘子、洗碗都是自己干,看报纸估计也是闲了得空,没成想这个老板马上啧啧称赞:牛!很牛!去年这家报纸的记者报道无证地摊,天天整版批,后来终于全部取缔了,要不我这饭店都没人进来,用地沟油不交税的饭便宜啊。
哈哈笑,李锋芒放下报纸低声对老石说,从现在起我是晚报的记者李锋芒,记清楚啊,不能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