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顾家 收拾好东西,顾爱国去结清费用,大家就离开了医院。 顾大伯开拖拉机,顾爱国和顾明华一左一右坐在车斗上,顾大娘陪着柳红英,抱着软软坐在平板车上。 顾家所在的村子叫晋中,传说这里以前是金国某个大家族的墓地所在,原来叫做金塚,当地人觉得不好听,建国后就改名叫做晋中了。晋中是个杂居的小村子,没有大姓,顾家在村子里目前只有顾大伯家和顾爱国家两户。 从镇上到晋中只有一条不太宽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泞的不行,路中间被大大小小的拖拉机碾出深深浅浅的沟。顾大伯开着拖拉机摇摇晃晃的,后面的平板车也上上下下的颠簸,不过大家都习惯了,这个年代,出门能不走路就很好了。顾大娘和柳红英在平板车上聊得热火朝天,顾爱国也时不时的插几句,顾大伯只管自己开车,被问到的时候才说两句。 顾明华坐在车斗上,一边听大人们聊天一边四处张望。晋中处于中原地带,周围都是平原。这一片全部是麦田,正是暮春时节,远远望去,绿油油平整的一片,偶尔有一两个村子矗立在远方,路两边的地头种着些树,高高低低的站着,深绿的树叶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音。周围的麦子已经结出小小的麦穗,这时候麦粒儿还没充浆,瘪得很,再过些日子麦穗儿饱满起来就可以吃新鲜的嫩麦子。整个麦穗在火上烤的发黑,在手心里搓一搓,再吹几口气,麦子外面的皮儿就被吹走了,留下微微焦黑的麦粒儿,嚼起来满嘴的焦香味儿,是这个季节小孩子难得的零嘴儿。有舍得的农家,割上几捆嫩麦子,在水里微微煮一下,搓出麦粒儿,再在石磨上推一下,就成了这个季节特有的美味捻转。不过这个很少见,毕竟大多数人家等着麦子成熟,留下自家吃的,交完公粮,剩下的卖了钱就是一年一半的收入了。 顾明华想着各种好吃的,忍不住吸溜一口口水。不能怪他,回来两天,他就啃馒头了,喝了一小碗小米粥还是柳红英剩下的。和二十多年以后相比,这个年代物资真的是匮乏,能吃白馒头吃饱已经是很好的待遇了。这还是因为他们这片儿土地比较肥沃,亩产较高,靠北边的山边儿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呢。不过还真怀念以后的各种好吃的啊,不管是抗生素养出来的家禽还是增肥剂养出来的家畜,有的吃都很好啊,顾明华又吸了口口水。 车子晃晃悠悠的从村东头进去,一路往西。顾家在村西头,坐东朝西,本来大门正对着省道。顾老爹在世时在大门两边各盖了一间平房,连在一起开了个小卖部,卖点零零碎碎的小东西,省道上车来车往的,生意还不错,顾老爹走后,顾明华就把这两间门面房租给了村子里一个叫金常茂的年轻人开了个汽车修配站。原本家里的大门因为在两间门面房正中间,就把家里那一面给封上了,在门面房靠南又开了个小门进出。 顾大伯从村中间的大路拐到省道,再往南过三家就到顾家门口了。 顾明华从车上跳下来,站在门口仔细的打量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一排土黄色的墙,是北方农村常见的土坯砖砌的,中间用灰色砖盖了两大间平房,平房正中开了两扇大门,门外面临着省道的地上竖着一个木头桩子,上面一个白底的木板,用黑色的大字写着晋中汽修站,这是去年金常茂树的。平房往南一米多的墙上,紧贴着南侧院墙,另开了一个小门,门很窄,只有不到一米宽,门上的黑漆早已脱落,露着原木的颜色,门上挂了一把锁。整个汽修站外面连着顾家门口,金常茂为了来修配的汽车方便停靠,在砖窑厂拉了两平车碎砖块,一直铺到省道旁边,看起来倒是宽敞整齐。 汽修站外面正好停着一辆大车,金常茂正在门口忙乎着,看到顾爱国一群人,忙打着招呼,又对店里喊自己媳妇毛晓红出来帮忙。先跑出来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是金常茂和毛晓红的闺女金玲玲,后面跟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的就是毛晓红。 毛晓红一边问候柳红英和顾大嫂,一边帮着抱了铺盖。人多手快,每个人都提溜了一些行李,顾爱国打开锁,推开门,招呼大家进家。顾明华抱了脸盆跟在后面,正好和金玲玲撞到一起,金玲玲冲他做了个鬼脸,先跑进院子里去了。 顾家是附近常见的农村宅子格局。上房三间,坐东朝西,正中间一个大门,南北对称两个小窗户,窗户上用木栏杆隔成小格,订着一层半透明的塑料布挡风。进到上房里面,北边两间打通作为堂屋,也是待客的地方,正中放着一张四方大桌,桌旁边作为两把柳圈大椅,西北边的墙角用土盘着一个烧煤的灶台,冬天冷的时候就在堂屋做饭,靠北边放着一张小饭桌,饭桌周围放着四个小板凳。上房南边一间是卧房,和堂屋中间隔着一面墙,在墙上开着一个小门,只有门框没装门,挂着半截布门帘。卧房里面斜对角放着一大一小两张床,靠窗的地方放着一张窄窄的斗桌,大床的床脚放着一个大箱子,以前顾老爹老两口带着顾明华就睡在里面。 宅子南边盖了两间厢房,也是打通着,门朝北,靠东墙放着一张大床,床边一张写字台,靠南墙放着一个带穿衣镜的大柜子,门西边放着一个脸盆架,这是顾老爹和顾大妈老两口给顾爱国准备的新房。宅子北边靠近上房的地方搭了一个小棚子,棚子底下坐着一个泥捏的小炉子,是烧柴火的,顾家做饭大部分都在这里。棚子往西用砖盖了低低的鸡舍,用竹子细细地编成篱笆挡着。鸡舍旁边种着一棵白杨树,笔直的树干已经有成人胳膊那么粗了,是顾明华出生时顾老爹专门种下的。鸡舍前顾老爹打了一个小小的压井,边上用石头围了一个小水池,旁边顾大妈还用碎砖块圈了一个小小的花坛。宅子里从堂屋到原来大门的位置用碎石子铺了一条小路,其他地方大都是土地。 顾家是顾老爹和顾大妈连同顾爱国爷爷奶奶两代人的心血,当年盖好的时候在晋中村也引起不小的轰动。可惜的是,自从顾老爹老两口走了后,鸡舍、花坛全都荒废了,院子里也东一处西一处的长满了草,只有那棵白杨树,依然笔直的生长,树上的叶子在微风中哗啦啦的响。 顾明华站在大门口看着这一切。金玲玲跑到他跟前问:“你为啥不进屋啊?” 顾明华回过神,使劲的眨了眨眼睛,眨去眼里的潮意,抱着脸盆朝堂屋走去。 堂屋旁的卧室里,顾大娘和毛晓红已经快手快脚的把床铺好,柳红英盖着被子半躺在床上,软软宝宝就在她旁边睡着。毛晓红和柳红英说着话,顾大娘已经走到外面的小棚子底下烧起了热水。顾爱国陪着顾大伯在堂屋坐着,说着闲话。 顾大伯问顾爱国:“软软的大名定了没?” 顾爱国说:“他们都是明字辈的,我爹以前说要是再生一个就叫顾明珠。” 顾大伯又问:“顾明珠,这名字好。现在计划生育这么紧,你准备怎么给孩子上户口?” 顾爱国说:“再说吧,正好老杨家儿媳妇也怀老二了,再等等看。” 老杨是村子里的计划生育委员,因为他家儿媳妇也怀了二胎,所以村子里今年怀二胎生二胎的他都没管。 顾大伯点点头:“也好,听说现在罚的特别多。” 顾爱国满不在乎的说:“不上户口也没啥,就是少分两亩地,反正我也不会种。” 顾大伯不赞同:“地是咱们农村人的底气,没地咋行?” 顾爱国不吭气了,一说起种地顾大伯就说他,他们俩在这方面说不到一起去。 顾大娘烧好水,灌了暖壶进来,问顾爱国:“爱国,过几天你们给孩子请亲不?”情亲是当地的习俗,新生儿满十八天时,父母请亲戚朋友们到家里看孩子,顺便一起吃饭,亲戚们都会带礼物给孩子。 顾爱国说:“不请了,就咱们两家,大嫂你也不用忙乎了。” 顾大娘点点头:“不请也好,现在计划生育正紧着呢,虽然咱们村今年特殊,还是不要张扬的好。” 快中午了,顾爱国客气的留饭,大家知道他家的情况,就都回去了。 吃过午饭,顾爱国出去溜达,柳红英带着软软睡了,顾明华一个人坐在压井边上的石台上,仔细思考以后该怎么办。 首先是他爸,他年纪太小,管不了。顾爱国的酗酒是改不了了,喝醉了打人也没办法,他只能保护好自己和妹妹,以后一看到他爸喝醉了,就赶快抱着妹妹躲起来,等他长大有力气了就不怕了。然后是柳红英,她和顾爱国过的不痛快,还老挨打,所以后来才彻底灰心离开了,不过软软还需要母亲照顾,那么只能由他多关心关心柳红英了,希望能够让他妈心里好受点,不要离家出走。 最重要的是软软。怎样保护好软软,这两天顾明华一直在考虑。首先就是柳红英了,软软不能没有妈妈,所以一定好哄好柳红英,然后就是在顾爱国喝醉时,一定好保护好软软。等他上学时,软软就三岁了,可以带到学校去,他们村子的小学管的不严,可以让软软在教室后面等自己。等软软上学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上下学。大学他就在本地上,这样每周都能回来看软软,软软可以住校,等软软考上大学他就大学毕业了,在软软上学的地方找个工作,陪着软软。 顾明华又仔细回忆了上辈子,钱是不能没有的,可是怎么赚钱他一点儿也不知道。上辈子他过的浑浑噩噩的,体彩的中奖号码一点也不知道,炒股他也没关注过,不知道哪些股票能赚,房地产后来很红火,想买房子却需要资金,他也没有。能把握的就是他家的房子和地了,只要有房子和地,等过些年市里开发,他们就能拿到拆迁补偿,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然后就是上学了,上辈子顾明华没有上学一直是个遗憾,后来在大城市路过高校他都不敢停留,心里一直觉得不得劲。这辈子他一定要上大学。小学和初中正好是九年义务教育,上是没有问题,高中时,按照上辈子的情况,顾爱国应该已经没有了,门面房可以继续租给金叔,地也可以接着让顾大伯种,他和软软以及他妈省着点用应该也没问题,实在不够了也可以先找明静姐借点。等上大学就可以自己打工,没两年市里就会开发,到时候就有钱了,只要撑过两三年就行。 想来想去,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在顾爱国喝醉时保护好软软,再就是多哄着柳红英。 大致规划了将来,顾明华的心总算是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