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佛祖释迦摩尼,这是一个幸运的王子。他在创造佛教之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教派,跟正盛的婆罗门教比起来就如同蚂蚁和大象。但是在其死后出现了一个阿育王,将其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释迦摩尼和佛教,有点类似华夏的老子和道教,道教的兴盛是在汉末两晋的大力推广下才逐渐拔高的。
而且道教的发展,被朝廷大力推崇,也是受到了西方佛教东传的冲击,华夏人的自尊受到了挑战,才弄出了本土道教与之抗衡。
在寺院里参拜了佛陀菩萨后,格瓦尔上人带着范简去见国王。
此时的摩揭陀国王叫提婆伐摩,四年前即位。范简见到这国王后,一眼就看出了这玩意儿是个短命的家伙。朝中大臣对他没有丝毫的尊重,很明显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国王。
佛教误国这话一点都没有说错,当年的阿育王之所以推崇佛教,是因为其早年的杀戮太重,心理产生了问题,皈依佛教寻求心理安慰,抱着一种赎罪之心才信了佛。
可阿育王统治的41年,前半段为黑暗阿育王时代,其残暴之威震慑下没有人敢对吃斋念佛的白阿育王有任何的不敬。
阿育王死后,王储鸠那罗失明,由鸠那罗的侄子达沙拉沙即位。此时人们便没有了敬畏之心。达沙拉沙在位8年,他死后,鸠那罗的儿子三钵罗底即位,改信耆那教。
之后的舍利输迦、提婆伐摩全都是信奉耆那教,佛教地位已大不如前。虽然舍利输迦施行暴政,可依旧没有改变王朝的衰落。
舍利输迦死后,提婆伐摩即位,转而又怀柔,弄得孔雀王朝地位直线下降,降到了和秦王子婴那种诸侯王级别。
这和“始皇死而地分”有异常相似之处。通过攀谈,身毒境内已经有多半的旧十六雄国独立复国了,而此时的孔雀王朝却是徒有其名,实际只能控制摩揭陀国了。即便是摩揭陀国,也不是这个家伙说了算的,朝中的大臣,地方贵族势力已经开始不买王室的账了。
朝中说话最硬的是大将军布舍耶密多罗,这货对佛教尤其看不顺眼,同样也看不上信奉耆那教的国王。很明显,这位是古老的婆罗门教徒。
婆罗门教类似华夏的盘古神话信仰,希腊的卡俄斯、盖亚、乌拉诺斯神话信仰。但人家将神话体系化,系统化了,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形势的教派。
而希腊神话、华夏神话则是没有形成系统教派,神话传说始终是神话传说。
所谓见面不如闻名,范简此来是非常失望的,什么婆罗门、耆那教、佛教,只是统治者为了利益整出来蛊惑民众的工具而已。
掌权者觉得哪个教派对自己有力就支持哪一个,毁坏其他教派的建筑就是一句话的事。
末日黄花啊!孔雀王朝要完了。
布舍耶密多罗,这位大将军已经具备了曹操、王莽的气象,篡位自立就在明天。
可惜的是提婆伐摩软弱无能,对这位大将军也无可奈何。
范简没有说自己的巢王身份,估计就算是说了,人家也不一定知道。
回到了格尔瓦的寺院,跟着他学习梵文,同时也翻看了不少的经书。
身毒次大陆的文明比华夏先进,在一千多年前就进入了铁器时代,而华夏是在战国还主要是青铜时代。
但范简在情感上不愿意相信这个,认为华夏在春秋早起便掌握了钢铁冶炼技术。只是因为青铜技术更成熟,所以才没有大力发展冶铁技术。
就如他的太阿剑,也是青铜合金,对上钢铁也是不差分毫的。
至于婆罗门和佛教,范简也有了更多的认知。虽然都在讲转世轮回和业力报应,在情感上他还是更加认同佛教的。
婆罗门的修行是通过杀牲祭祀天神来修行,佛教是通过自身的修心来获得解脱。相比较起来,显然佛教教义更科学些。
但是读了很对佛经后,范简就对其所谓的功德业力、转世轮回嗤之以鼻了,层次不够深,讲的还是低级层次的善行和慈悲。
妇人之仁也!难怪后世信佛的都是有钱的老女人,尤其是宫廷里,贵族地主家的老夫人。
信佛讲布施行善,没钱是不行的。
从佛教蛊惑阿育王开始,其格调就成型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专门度化烧杀抢掠的大恶人恶人有钱,还有负罪感,所以好骗。阿育王是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案例。
阿育王将前半生搜刮积攒的财富全布施了出去,修建寺院,修舍利塔,帮助佛教在世界上推广。
可惜的是,孔雀王朝的钱布施给了僧人,自己却陷入了贫穷,此时的孔雀王朝已经是徒有其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