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半日,一行人来到楚州城外,一路见到的流离失所的流民也越来越多,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更奇怪的是,刚到城门口,火耳便一声嘶鸣,停下了脚步。
包拯心中不免一顿,因公孙策言道,此马乃是灵马,有三不走,难道是碰到了什么危险,又或者真的是遇到了冤鬼?
顿时,包拯打开天眼,抬头一看,万里无云的晴空,却笼盖住一层厚重的黑气,黯淡无光。
包拯心中很清楚,那就是怨气。
看到这里,心中便更加确信了窦娥冤一说。
不想一个小小冤鬼,居然能有如此强大的怨气,以致于楚州大旱三年,颗粒无收。
《窦娥冤》包拯其实并没有看过,只是到里面的罪魁祸首乃是一任的知州梼杌,如今已经高升吏部侍郎。
“火耳!”轻拍火耳脖颈,火耳叫了两声,继续前行。
到达城下,早有十几名官员在北门迎接。
“下官董华,率百官和衙役恭迎知州包大人。”
包拯看了董华一眼,知道他是皇钦点的通判,负责考核地方吏治,笑道:“董大人免礼!”
“谢大人,大人请!”
进了城,董华安排妥当,直接让包拯就入住了州衙。
董华毕竟是个副手,包拯可是要在这里待三年,哪敢得罪,进了花厅后,又连忙作礼。
“董大人不必拘礼,你虽是州衙副职,却与本州平起平坐,请坐!”包拯微微一笑。
“谢大人。”董华下首坐下了。
包拯介绍了公孙策后,道:“本州初抵楚州,尚有诸多事务不明,还请董大人从旁协助。”
董华道:“下官定当竭尽全力。”
一番客套后,公孙策忽然起身问道:“董大人,学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不知可否?”
“公孙先生请说。”
公孙策问:“州衙外放置的可是鸣冤鼓?”
“正是!”董华当即就派了马屁,“自从包大人在定远县设置了鸣冤鼓之后,天下尽皆效仿,楚州自然也不例外。”
董华心里清楚,包拯可是皇身边你的大红人,将来的成就不可估量,如能讨好于他,在皇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富贵财富自不在话下。
“如此说来,想必州衙之内常有人击鼓鸣冤了?”公孙策循循善诱的问道。
董华一听,心中就有些慌了,脸色也是大变。楚州变成这个样子,有目共睹的事情,公孙策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支吾了几声,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董通判,”包拯见他答不来,也就没有为难,道,“本州要查阅文案账册,若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请董大人务必实情相告!”
“下官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此外,楚州旱情严重,不知董大人可有开仓放粮?”
提起楚州大旱,董华脸色就是大变。
“董大人!”包拯叫了一声。
“大人,开仓放粮得朝廷批准才是,下官怎敢造次?”
“既是如此,本州现在命你每三日放一次粮,让百姓先度过难关。”
“大人,那可是战备粮仓,即便要放粮,也得先禀报朝廷,否则便是死罪啊。”董华叫苦道。
战备粮仓乃是防备战时所用,没有朝廷批准,任何人不得开仓,这是大宋朝定下来的铁律,谁也不敢更改。
包拯顿了顿,“若等朝廷批文下来,往返耽搁,楚州不知还要死多少人?董大人照办便是,若朝廷怪罪下来,本州一律承担,你按令行事吧!”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