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男子听到张小北的呼唤停下了脚步,他看了看张小北,微微一笑道:“小兄弟,你可是在叫我?” 张小北喘着气走上前,抱拳说道:“这位兄台,之前咱们在土地庙旁见过一次,不知你是否还记得?” 张小北抱拳的动作取悦了男子,让他萌生了逗趣的心思,他故作严肃地说道:“小兄弟,你可能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张小北:“……”这委实让人有些尴尬。 但是没关系,他很快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他朝对方笑了笑脆声说道:“兄台认不出也很正常,因为我长高了变黑了。” 男子很怀疑这个说法,看上去还是个小豆丁哪里长高了,不过变黑是真的。 张小北接着说道:“我叫张小北,家住张家村,请问兄台高姓大名,仙乡何处?”古人貌似都是这样说话的,也不管了,张小北能诌几句算几句。 “在下李修文,家住花莲村。” 张小北的关注点有点歪:“花莲村,真是好名字。”比张家村雅致多了。 李修文莞尔一笑,道:“我还有事先走一步,你慢慢玩吧。” 张小北今天只是想刷一下脸,也不好拉着人家长谈,他立即接道:“李兄慢走,等我有空去花莲村拜访李兄。” 李修文只当他是小孩子的玩笑话,也没怎么当真,只随口应和一句:“欢迎之至。” 两人就此告别。 李修文离开后,躲在一旁的张小草才敢上前,她有些不解地问道:“小北,这人一看就是个念过书的,跟咱们不是一类人,你怎么还敢搭话。” 张小北笑道:“怎么不是一类人?我觉着挺好。”至少比那个什么刘先生观感好多了。 张小北接着便跟姐姐说了自己的打算:“大姐,你看我目前上不起学,咱们周围也没个读书识字的,我逮着这个机会就想结交一番,看看能不能跟着读书认字。” 张小草道:“那这个人愿意教你吗?” 张小北笑道:“事在人为嘛。” 两人先混熟了,然后再慢慢提出要求。他决定抽个合适的时机去花莲村拜访一下。 想到这里,他连忙问道:“大姐,你知道花莲村在哪儿吗?” 张小草想了一会儿,说:“花莲村,我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应该离咱们不太远吧,等我回去问问娘知不知道。” 张小北道:“不急,咱慢慢打听。” 两人一边说话边往家走去。到家时已是黄昏时分。 这个时候,夕阳将落未落,地上的热气已经渐渐渐散去,习习的凉风吹拂着,村庄上空飘着袅袅炊烟。牛羊桂巷,鸡鸭回笼,倦鸟归林。真称得上是一副静谧美好的乡村晚归图。 姐弟俩心情都十分不错,连脚步都轻快许多。 快到家门口时,张小北看见大伯母江氏领着张小宝回来了,张小宝一看到张小北,就大声说道:“小北,你还记得那个王世虎吗?” 张小北随口问道:“记得,他又问我了?” “他又被高明礼揍了,哈哈。”张小宝十分得意地笑着。 张小北不知说什么好,别人挨打他咋就这么高兴呢。 张小宝就是高兴,谈兴也颇浓,大有继续说下去的架式,张小北懒得搭理他,跟着张小草扭身进了院子。 江氏对张小北的做法有些不喜,嘀咕道:“这孩子……” “娘,我们回来了。”张小草一进院就开喊。 “你俩可回来了,今儿个够晚的。”胡氏正在灶棚里做饭,她一边擦汗一边说道。 二姐张小枝在烧火,她接过话道:“平常也没这么晚,娘担心得要命,说要再不回来就让爹去接你们。” 张小北解释道:“本来早卖完了,可是我怕热,就找了个树荫坐了会儿,待凉快了才往家走。” 胡氏只嘱咐他们要小心,以后不要太晚回来,也没再说旁的了。 张小草把今天卖的钱拿出来,当着大家的面数起来,比昨天多了多了,一共二十多个铜板。 胡氏接过钱,说道:“加上昨天卖的,够满油了,这油用得真费呀。”不看不知道,今天她一看油坛,才发觉都快见底了。本来,分家里就没分多少油,这么再一费,很快就见底。说真的,也就是张小北开口,换了别的孩子,胡氏可不依。 胡氏既欣慰俩孩子挣钱了,又心疼费油,她叹道:“你说要是既能挣钱又能不费油该有多好。” 张小草笑道:“哪有那么好的事呀。” 胡氏道:“是呀,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呀,我也只是想想而已。” 张小草开始泡蚕豆,胡氏让泡少些,说是怕油不够使。 张小北想着家里还有很多绿豆,就又开始打起了绿豆的主意,关于绿豆的吃法很多,比如绿豆糕绿豆沙等等,但做绿豆糕还要白糖和糯米,家里哪有这些,这一个否绝。做绿豆沙又没冰块,怕坏。那做什么呢?想来想去也没啥新鲜的点子,那就试试做凉粉吧。不用油也不用糖,就是要费些气力。 想到这里,张小北说道:“娘,你会不会用绿豆做凉粉,我想吃这个,要是能做多些,我跟大姐就拿出去卖。” 胡氏笑骂道:“你这孩子还挺会吃,吃完蚕豆吃凉粉。” 张小北故伎重演,笑嘻嘻地拽着胡氏撒娇:“娘,你看我这么小就知道赚钱孝敬你了,你还不对我好些,就答应了呗。” 胡氏一想,家里也有不少绿豆,她又会做,大不了多费些气力,索性就答应了。 “行行,明儿个给你做。” 大家说话间,饭已经做得了。 晚饭十分简单清淡:小米粥、杂面饼子、蒜泥茄子、凉拌豆角,几乎没见油星。 这饭菜真是有机又环保,张小北想道,他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发胖的问题了。 吃完晚饭,张小枝洗碗刷锅,张小草去清洗绿豆,洗毕再放在木桶里泡着,胡氏说道:“这天,夜里还得起来换水,不然会有味的。” 张小草道:“行,我记着起来换两次水。” 绿豆要先浸泡一整晚,明天早上还得再用磨磨碎成豆浆。 翌日清晨,张小北不用人叫就早早地起床了,他到院子里一看,发现他娘跟大姐已经抬着一桶豆浆回来了。 胡氏额角的头发湿湿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汗珠,她一看到张小北咧嘴笑道:“你这孩子一听说有好吃的就起得早。” 豆浆磨好只是个开头,后面的工序还多着呢。他们得先把豆浆加水搅拌,再沉淀粉浆,沉淀好以后再将上层清水层除去,然后再加水沉淀,如是三回之后,再撇去上面的水,用细细的筛子过滤掉碎渣,剩下的淀粉沥出水后就是粉坨了。然后再把粉坨放温水里煮,再加入明矾,迅速搅拌,大水烧开,煮熟。再倒进瓷盆里冷却,之后,凉粉便成型了,把瓷盆倒扣在案板上,用刀切成方块就行。 这种事是说着容易,做着麻烦,尤其是这大热天的,在厨房忙来忙去更不是个好差事。但两人想到这也能挣钱,浑身干劲十足。 张小北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是在旁边转悠参观,再时不时地跟两人说几句话,问几个问题。 “娘,爹去哪儿了?” “锄地去了。” “娘……” …… 胡氏一边干活一边满怀希望地跟张小草说道:“这凉粉要能像蚕豆卖得那么好就好了,家里绿豆还有不少,到秋收时又能不少,够咱卖的了。到时候说不定就可以送小北去念书呢。” 一提到念书,张小北想起昨晚遇到的李修文,他心念一动,就向胡氏打听这个人。李修文胡氏不认识,但是她知道花莲村。 “花莲村呀,离咱这不远,好像就在那个土地庙旁边,那村子北边有一个大湖,里面种了好多莲花啥的,可好看了。” 张小草顺道就跟胡氏提起了李修文这个人,胡氏起初没放在心上,一听到这个人也是个读书人,立马重视起来了。 “哎哟这个简单,我赶明儿托人打听打听这个人,咱这村里总会有人认的他。” 胡氏对读书人没啥概念,只记得一个刘先生,她一听说李修文也是个读书人,就不由自主地拿两人作起比较来:“也不知道这个人跟刘先生比起来谁的学问大。” 张小北笃定地答道:“这还用说,肯定是李修文的学问好。”其实,张小北也不知道李修文的学问如何,但他感觉他一定比刘先生好,至少性格和人品比他好。 胡氏和张小草忙碌了一早上,终于把凉粉做出来了。 张小北看着这淡绿色的、半透明的一盆凉粉,想像着用小葱、香油和醋凉拌,吃上一碗,该有多香啊。 当然,最后,他还是吃上了,只是家里没醋了,麻油就滴了一滴,拌料只有盐和葱,但并不妨碍张小北的胃口。他吃了一顿美滋滋的凉粉早餐,就开始催胡氏准备东西去镇上。 胡氏和张小草商量说,这东西不像蚕豆,随便挎个篮子就成,这得用扁担挑过去。张小草虽然能干,但挑着东西走这么远可不行。商量的结果是胡氏亲自去,然后回来再顺便打点油。张小北还想跟去,被胡氏呼噜到一边去了:“你瞧瞧这日头多毒,还不把你晒蔫了。你今儿个就呆在家里,我一个去就行了,你去也是添乱。小草也在家,你跟小枝做饭,把家里再拾掇拾掇。” 张小草回答道:“好的,娘,你放心去吧。” 胡氏挑着担子,一颠一颠地离了家。 胡氏一离开,张小枝和张小草就开始分工干活了。 张小枝要去放羊,而张小草找了一大盆的脏衣裳要去河边洗。 张小北一听她要去河边,就嚷道:“大姐,我跟你一起去。” 张小草想了想就说道:“那行吧,小北跟着我,小花跟着小枝去放羊。” 张小北临走时突然想起上次对黑妮说过要找她玩的话,便找了个旧手帕包了一包香酥蚕豆,正好顺路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