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名称问题(1 / 2)磷火常同日色鲜首页

众头领事先计议的时候就估计,虽然庄内应该有一些火器,但是水平不会太高,更不会有精锐的火器手。果然,流寇们刚一进入视线,乡勇们便噼里啪啦地开火了。三百多年后的网络上,经常有人说大明火器世界第一,如果从数量上看的话,确实如此。明军中的精锐火器部队也是能够与同时期的欧洲军队一较高下的,但是大部分的明军运用火器的水平都很低,更不要说这些乡勇了。首先是武器弹药就是粗制滥造,质量没有保证。其次是缺乏训练,开火的时候无视射程,而且不做瞄准,朝着大概的方向随便打。再加上装弹速度缓慢,也不会齐射,这种程度的火枪还不如弓箭好用呢。但是明军也同样无法保证弓箭的质量和弓箭手的训练,总体来说,大明朝的大部分部队中,无论官军还是乡勇,在火铳和弓箭上都是笑话。

八队在绥德缴获了不少盾牌,也分给七队一部分。两队各出一百人,一半举着盾牌防护,一半用独轮车推土,一路冲到壕沟前,将土倒了进去。壕沟并没有被完全填平,还有两三尺的深度,但是竹签蒺藜都被盖住,人完全可以通过。王文耀、李自成、刘宗敏指挥的突击队齐声呐喊,冲了上来。

乡勇水平低下的射击并没有杀伤多少农民军,但是他们有更好的装备,寨墙上摆放着三门土炮。这种最简单的前装滑膛炮可谓历史悠久,直到二十世纪还在中国农村很常见,大多为铁质,甚至还有木质的。纯手工打造,质量如何全看师傅的手艺,弹药也是五花八门,就没有不能发射的东西。

三门土炮在突击队冲上来时相继打响了,发射出来的东西包括铁制和铅制的火铳子弹、碎石、铁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开炮的距离还是稍远,火炮的威力也不够,有的弹丸用盾牌就能挡住,但还是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有十几个人死伤,有的人被打得头颅粉碎、肚破肠穿,死状十分可怖。李过用盾牌遮护李自成,一块石头砸在盾牌上,李过一个趔趄栽倒在地。

突击队都是七队和八队最勇猛的人组成的,这种伤亡根本吓不倒他们,绝大部分没受伤的人甚至轻伤员都继续向前冲去,但也有几个人掉头逃跑。刚跑出几步,一支羽箭正中跑得最快那人前胸,王瑾吼道:“都给我回去!后退者死!”

寨墙高约一丈,李自成他们在绥德的武库里找到过这种高度的云梯,但是大多虫蛀发霉,而且太过笨重,不适合带着长途行军。所以他们用飞钩攀爬,一个钩子加一条绳子,十分简单,刘宗敏和营里都几个铁匠就能做。农村的孩子惯于上房上树,抓着绳子爬一丈的高度轻而易举,难办的是墙上的乡勇。农民军冲到墙下,乡勇们便把石块噼里啪啦地砸下来,这么近的距离上,射箭也是一射一个准。火器来不及装填,都扔在了一边。八队从绥德带来的火铳,倒是都老老实实地到了射程之内才开火,战前王瑾反复恐吓,谁要是敢在离寨墙超过三十步的地方开火,回来就等着掉脑袋吧。八队使用的火铳基本上都是三眼铳,与其说是火铳,倒不如说是能开火的大铁棍子。三眼铳在明军之中能大量装备,自然有它的优势,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也比较耐操,还能当近战武器用,王瑾过去当明军时也挺喜欢这种武器。但要说射程和精确度……算了,不提也罢。在三十步的距离上开火,能不能打死敌人也得看运气,这还是因为敌人是不披甲的乡勇,如果是身披重铠的精锐家丁或者女真武士,从远处射来的三眼铳弹丸顶多让他们像刚才的李过一样摔个跟头。再加上明末的火器大多偷工减料,王瑾过去使用三眼铳时,一般都是在十步以内才开火。能伤到敌人自然最好,如果不能,抡起来就照敌人脑袋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