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三章 开书院(1 / 2)孤才不要做太子首页

杜如晦还只有四十出头,就算这是个人均短寿的年代,如果不是疾病什么的侵扰,再活二十年真的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李纲不一样,人过十,就等于走到了阎王殿的门口,什么时候钻进去都有可能。

正因为对死亡带有恐惧,李纲才越活越像小孩子。

轮椅的出现,让他不再因为腿疾而只能坐卧。特别是将作监按照太子的图纸,制作出一架小牛拉着的轻便马车后,老先生就更坐不住了。

除了上午雷打不动的会给勋贵子弟们上一节课外,剩下的时间,基本都不会留在东宫里。

谁家太子不成年就总是出宫?只有李承乾。

几个言官几次见到太子出没于长安城内,到底没忍住,又参了一本。其中,自然不乏罗秋正、黄贵和吴青峰这三位急于立功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千。说的就是皇帝对朝臣的处置权,几乎是绝对的。早上才递交奏折,下午的时候,这三位就开始收拾行礼,准备到大唐边角地区任职了。

今天是朝廷祭天的日子,作为小金人奖得主的李世民,如何不会借着祭天做点文章。

祭天、下罪己诏后,他就在地上随便捏了两只蝗虫,咒骂道:“百姓以作物为食,如今你啃食作物,就是害百姓的性命,如若朕有罪,你就啃噬朕的心肝,不要吃百姓的食量。”

见皇帝要吃蝗虫,百官顿时惊恐的劝谏。这些天,老君观的道士们在孙思邈的带领下,一直在宣传预防大疫的方法。重中之重,就是不要吃蝗虫。按他老人家的话说,蝗虫自泥沼之内起飞,而泥沼之内多死物,以蝗虫为食,极易犯病。

在群臣的狠狠劝谏下,那两只蝗虫,却还是进了皇帝的肚子。

生吃蝗虫,是个人就受不了。

虽然祭天礼仪中面无表情,但是回到后宫后,李世民就吐的昏天黑地。惨白着脸批阅奏章,结果又看到了言官弹劾太子的奏折,如何能不让人来气?

太子出宫怎么了?在李世民看来,这次蝗灾东宫做的很好,朝廷除了照顾一些孤寡老弱以外,但凡是有手有脚的,就都选择了抓捕蝗虫兑换粮食。说起来是百姓们自食其力,但是只要太子的车驾出现在街道上,就会迎来百姓们的称颂。

这是大好事,太子怎么说也是皇族的一员。大唐建立到现在不过十一年,百姓们还没有对这个朝代形成归属感。历史上无数的实例证明,得人心者得天下。只要能够获得百姓的拥戴,大唐就不会走上隋朝的老路。

百姓们很感恩。

对于太子给他们安了一个台阶的问题,只要不是傻子,就都能看出来。平白无故领取救济粮,到底是欠了官家,可通过劳作换取,他们就没这个忧虑了。

东宫的兑换点一共有两处,养殖场和长安城外。有精明者发现用干蝗虫兑换粮食和肉,总能得到县令赞扬和额外奖赏后,就不再急着兑换,而是淹死、晒干了再送过去。

这样一来,养殖场也不用在晒蝗虫这件事上分配人手,两处兑换点虽然人山人海,但是依旧勉强能够支撑。

不过这个平衡,却在外地游民的加入下,被打破了。

关中人很奇怪,尽管发生了蔓延整个关中的灾难,可他们就是不愿意往别的地方去。明知道长安也在蝗虫的袭击下损失惨重,可他们还是不由自主的朝长安聚集,渴望着能找点活计,不至于饿死。

长安、万年县接收了游民,并且给他们指名了换粮食的方法。

就算蝗虫满坑满谷,也禁不住这么多人漫山遍野的追寻啊。

所以当外地的游民也加入捕捉蝗虫的大军后,一时间,长安城周边再也见不到成群起飞的蝗虫了。

“太子殿下,您以粮食换蝗虫,确实是个应对灾难的好办法。可蝗虫就这么多,下官今天已经听过很多人抱怨,说捉蝗虫的人都快比蝗虫多了。再这么下去,咱们的粮食还怎么发?”

余秋生不愧是一个亲民官,六月的炎炎烈日把他从一个白脸书生晒成了黑炭头,一身官服沾满了汗渍,鞋子也布满了补丁。

轻便马车上,李承乾和李纲并排而坐,听着余秋生的诉苦,不由得也发了愁。

蝗虫换粮食,对这场蝗灾而言,是最直接的处理手段了。可是,外地的游民刚一过来,这交换就要结束,别的还有什么办法?

“让本地已经存够粮食的百姓,先收手吧,济着外地的百姓先来。现在蝗虫远远没有抓完,应该还能顶一阵子。另外,游民的住处,你也得给安排好了,孤觉得,今年不会继续干旱,会有大雨。同样的吩咐,你也告诉何寿一声,让万年县那边也照例施为。”

问清楚太子的吩咐后,余秋生就一路小跑着下去吩咐了。

这次的蝗灾,规模这么大,他从未想过会是这么小的影响。

百姓们都很安分,听说朝堂里也没有因为这件事吵起来。这就好,这就好。

只要不生乱,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的。

所谓轻便马车,其实跟后世人力二轮车差不多,最多只有一个折叠起来的顶棚。

这样的车子,用来在长安内代步可以,但是出城就不行了。

于泰死死的拦在车前,死活不肯让太子出去,要出去也行,必须乘坐将作监制作的那辆内衬铁板的马车。就算是这轻便马车,也必须在侍卫的团团包围中,才能出去。

出不了城门,简直无趣至极。

所以在李纲的建议下,李承乾便去了李府。

李纲的孙子李安仁,已经从祖地返回,继续自己的教书之旅。

茅草棚子下,是一群守着小土堆写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