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 名门之后(2 / 2)与谁同搏首页

婆婆神情飞扬,边说边让小姑子张婧到卧室,把一本银城市的市志拿给朱墨看。

市志上写着,杨氏庄园在距银城市西部二十公里外的东回村,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分三区六路二十二个院落,建于清末,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雄浑庄重。

婆婆看朱墨一脸敬重的样子,就接着说道:“我们杨家的家训有一条就是,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朱墨对着婆婆笑着点头道:“有思想,有见识。”

“你好好听着。”张智一旁愠怒地看了朱墨一眼。

“这句话就是说,人不能只夸夸其谈,做事不能虎头蛇尾。”婆婆又说。

朱墨在市志上又看到这样一句话: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市志上介绍,这是悬挂于杨氏庄园里的一幅楹联。

“嗬,就看这幅楹联,就知道你们家可是名门望族啊。”朱墨忍不住夸了婆婆一句。

“这是教育晚辈百善孝为先。晚辈应竭尽全力孝敬父母、孝顺父母,把孝道作为治家之本。”说完这句,婆婆指着公公说,“我说不好,让你爸说,你爸比我说的全面。”

跟婆婆相比,公公家是普通市民出身,可是,他对杨家的家世研究的比老伴还要透。公公早就在旁边砸吧着嘴等着插话,听老伴终于把话语权让给了自己,就接着讲道:“这就是教育子孙,务必要做忠孝两全的一等人。”

公公说,杨氏家族的子女都恪守家规,市志里也可以看到,杨家的长子诚信经营,实业救国;次子是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三子种有良田数千亩,完全继承了耕读传家的家道;四子是个名医,悬壶济世,妙手回春;唯一的女儿曾参加辛亥革命,还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

公公这么一讲,朱墨不由得把目光转向婆婆,仔细观察,觉得婆婆的那种富态,还真不是凭空就有的。

“杨家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大家族,耕读治家,诗书传家,你大姨父要写红楼梦后四十回,每天光是听你大姨讲讲杨氏庄园里的事,就有不少能写的东西,所以说,大姨父写书,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公公的话,落脚在了朱墨最初的疑问上。

公公又说:“杨家的这一系列家训,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受整个社会推崇的,但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有些内容不能说它落伍,但的确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这一点,我这几十年的经历就是个验证。”

婆婆不满意了:“你咋能这样教孩子。”

公公说:“我说的都是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你不能让孩子们死搬硬套过去的那些东西,那样会碰钉子的。”

婆婆脸色似有不悦,起身到卧室里拿出了一个笔记本,然后走到朱墨面前把笔记本翻开递给朱墨说:“这上面是我父亲给我们姊妹留的一句话,你看看。”

朱墨没有见过这种很有年代感的笔记本,封皮和里面的纸张都已经泛着暗黄,婆婆翻开的那一页上面写着这么一段话:有了低处的水,才凸显出山的雄伟与挺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学习水的精神,压抑自己的贪欲,要有上善若水任方圆的宽广胸怀。

朱墨看完这段话,脑子里一下就闪现出了张智的QQ账户名“若水”二字。看来,张智的行事做人,显然颇受家庭的影响。

父母讲的这些家族史,张智从小到大已经不知道听了多少遍。

他很小的时候就去过母亲家乡的杨氏庄园,庄园虽然已经破败,但名门望族的遗风犹在。他曾站在庄园前听母亲感慨,当年因为家庭出身的缘故,她连进工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的资格都没有。如今,世事变迁,杨氏庄园已经成了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能成为杨家的后人,也已经变成令人艳羡的事情。

母亲曾说,外祖父的最大遗憾,就是他的膝下只有母亲她们这五个女儿。因此,张智的内心深处,便始终有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要将杨氏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感。

每当张智流露出这种心态的时候,朱墨就会开玩笑地冷嘲热讽:“你家只有你这一个儿子,可你别忘了,你还有四个姨呢,人家家里可不缺男孩子。”

朱墨这话说的没心没肺,她不知道,她的这句玩笑话,会一次次勾起张智对她的极度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