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趁火打劫(1 / 2)玛丽苏斯图亚特首页

玛丽犹记得“位面之子”刘秀的传说。

这个东汉开国之君大名鼎鼎的汉光武帝,率领不到九千部队驻守昆阳城时,遇上王莽派来四十二万大军围剿。敌我力量悬殊算来怎么都打不赢。偏偏这支敌军,先是晚间被流星砸中,白天又遭遇蘑菇云压顶等刘秀率敢死队冲锋过来惊雷、狂风、暴雨接连而下……其首领被斩杀其部队土崩瓦解就此成为刘秀胜利的垫脚石。注一

这场以少胜多、歼灭王莽新朝主力的战役便是中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昆阳之战”。种种天文异象仿佛是上苍在给刘秀铺路务必助他走向人生巅峰。

如今玛丽也有种被命运宠爱的感觉。

她原本觉得,这次借西班牙势力,她能伺机武装干预英格兰,去拉拢权贵、攒攒人气、奠定日后夺位的基础……就算不错了。毕竟,有诸多朝臣支持,伊丽莎白的政权还比较稳,甚至有越来越牢固的趋势。

熟料,她最大的对手,忽然间命在旦夕。

玛丽尽管蓄势待发期望速战速决却也做好了持久拉锯的心理准备未曾想,现在似乎有一击制胜的机会?

那么她的行程必须预备随时调整。

如果伊丽莎白没有重病玛丽最初的计划是让博斯维尔带着瑞士人越过边境,赶去旧教大本营之一诺福克郡是时英格兰北部郡正骚乱一片,她和东部郡的诺福克公爵,业已商量好“响应”问题。而后,苏格兰女王的这支特别部队,将一边声援天主教徒,一边周旋西班牙与英格兰之间,以期进一步逼迫伊丽莎白。

玛丽的设想中,最好的结果,大概是她争取到英格兰旧教徒的信任并以维和调停之名,在其枢密院前露面,宣扬“有益英格兰的主张”最终获得更多支持,从而明确成为伊丽莎白身后、头号接班人。

日后呢,再据着“合法合理”的“王储”名义,设法分权、挤走国君、提前上位。

虽然,按照玛丽对史上那位伊丽莎白的印象,以及对现任英格兰女王的了解,苏格兰女王有理由相信,她是相当不愿意指定一个确切继承人的。

这位伊丽莎白,老早就声称,“储君”的存在,会显著削弱她的权力,影响内政团结,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灾难。以她自身遭遇来看,这样说倒也没错因为亨利八世明文将伊丽莎白的继位权排在玛丽都铎后面,她曾多次卷入谋杀异母姐姐的阴谋叛乱,还被长期关押伦敦塔也确实曾有一批朝臣,背弃了当时的君主、主动跑到她的阵营来……

历史上,一把手猜忌二把手的、二把手威胁一把手的各种权力斗争,可谓屡见不鲜。对于集权君主来说,护食是本能,严加防备乃理所当然更遑论那个自幼坎坷、谨慎多虑的伊丽莎白。

所以,要逼她做出立储决定,绝非易事。

不过玛丽知道,伊丽莎白因为身上“私生女”的污点,最担心当孤家寡人,最害怕被一致反对。她总在试图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他们的支持。对自己“昔日偶像”的作风,玛丽曾有过全面研究,很清楚她圆滑能忍,在矛盾太尖锐的时候、习惯于稍作让步……

所以,玛丽一直打算,努力谋求枢密院多数成员的信任,最终让他们“共同推举”自己,来迫使伊丽莎白屈服。

眼下,伊丽莎白陡然生命垂危玛丽身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之一,干涉邻国的理由仿佛更充分了。

亲身上阵,贸然进入英格兰虽具有一定危险性,但这样,更昭显“天眷君主”的气势。

王冠,该留给有准备的人!

其实玛丽仍有些顾虑:史上的伊丽莎白,明明比较长命,照理,这应该能很快挺过去的。可现今的局势,仿又真像是上天在给她铺路……莫非,这是穿越女特有的主角光环?

啧,不管了,没准、也许是自己先前一系列作为发挥了作用……反正,局势如此有利,她就凭着直觉,勇敢的上吧。

枢密院在英格兰,是一个特殊的政务机构,与后世的内阁有些相似。他们由数十名权贵组成,名义上由君主选拔、充当顾问、对君主负责。但实际上,因为比君主更谙习行政、立法、司法的操作,他们官位相当较牢固有时,他们还反过来左右君主的决定、甚至“罢免”君主。

如当初的九日女王简格雷,便是被血腥玛丽联合枢密院赶下了台。

这几年,伊丽莎白因过分宠信达德利,和枢密院重臣塞西尔略有龃龉,不过尚不严重。驻伦敦的苏格兰外交官迈尔维尔,倒替他的女王向国务大臣传过好几次话,皆遭到婉拒。玛丽也就暂时将他撇到一边。

然而,枢密院里,某些不算得势的贵族,如彭布罗克伯爵,阿伦德尔伯爵,还有诺福克公爵,均已接过了玛丽抛来的橄榄枝。即使比不上苏格兰的道格拉斯与汉密尔顿家那般、热衷于伊丽莎白的津贴,他们也欣然收下玛丽的昂贵礼物,并不介意为她的利益说说好话。

尤其是后两位。阿伦德尔伯爵追求伊丽莎白曾十分起劲,也一度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却被喜欢享受男人环绕的女王“耍弄”多次,最终灰心丧气,不再乐于服从她。而诺福克身为英格兰最有钱有势的贵族世家,公爵本人议政时,却常被塞西尔等几位撇在一边。

而因为伊丽莎白的新教倾向,因为她即位前后一系列废除弥撒、拒领圣餐、弃用拉丁文等种种有违旧教传统的作法,保守的英格兰各大主教,均对她很有意见。尤其是全国前三大主教之一的约克大主教,尼可拉斯赫斯,更是曾直白拒绝为她加冕。按照惯例,这位大主教在枢密院拥有固定一席,且地位非常稳固,是个适合结盟的对象。

而在爱丁堡条约确认了玛丽“可能的继承权”后,赫斯私下接见过迈尔维尔一次,表露出一定友善。

另外两位对旧教有感情的枢密院高层,坎特伯雷大主教和伦敦大主教,亦对苏格兰女王无明显反感。

以上,都是玛丽小心翼翼、一点一点扩展拉拢的助力。

现在,她见到了突破的曙光。

当前的天主教动乱与西班牙入侵,一方面让旧教势力抬头,一方面激发了某种爱国情绪。无论枢密院高层还是英格兰民间,都陷入了剧烈矛盾。偏偏,这个时候,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伊丽莎白命在垂危。

于是,玛丽“怀着庄重的心情”,亲自奔赴伦敦,去关心探望她的“好姐姐”。

正忙于抵御西班牙、还要镇压北部郡旧教徒的英格兰宫廷,几乎无法阻止她的不请自来。苏格兰女王没带什么近卫队,却一路收拢不少仿佛找到主心骨的天主教徒。她麾下的瑞士雇佣军则兵分两路,一股护送女主子,一股奔赴普利茅斯、助当地居民防备“海外敌人”的进攻。

倘若伊丽莎白不重病,苏格兰大约要先跟着西班牙攻城掠地一番,再来谈条件。但现在,英格兰宫廷显著势弱,玛丽就不能再把矛头使劲瞄准她的邻居了。

唉,在留守爱丁堡的弗朗索瓦默许下,玛丽把他妹妹、也就是她小姑子的婆家,从“临时盟友”身份,迅速转变为此次政变的垫脚石。

回想那位共同长大的伊丽莎白王后,夫妻二人皆有点愧疚。但这个年代,阵营冲突,高于骨肉亲情与“敌对国”的联姻,从来就这般微妙。

而因为苏格兰协助英格兰、共同和西班牙对峙,玛丽斯图亚特在英格兰人民心中的形象,倏忽变得高大起来。

看上去,她好像爱好和平,愿保护英格兰的利益,且颇受旧教徒喜爱。在西班牙入侵、天主教众骚乱、伊丽莎白病危的紧要关头,她的种种动作,虽野心昭然若揭,但也确实帮助稳定了国家局势。

当下的英格兰,海军固然吃了败仗,可西班牙人已被地方武装暂时拦住脚步天主教众先前是暴动,如今倒暂停了搞破坏、好像变成相对和谐的请愿队伍……

所以,现在英格兰政府的重点是,该如何应付这个有继承权、且来势汹汹的外国女王?

枢密院众臣,连日来议论纷纷,举棋不定。

这时候,他们非常希望,病榻上的高烧反复、病疹未消、恐难痊愈的伊丽莎白,能下最终定夺。2020xs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