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年,抗日战争结束一年,内战开始,短暂的和平过后,是更加残酷的战争。
自己人打自己人,死在手里的,全是流着相同血液的同胞。
那一年,佘曼君十六岁,如浮萍般四处飘荡。
遇见丈夫黎家元的时候,是在一九四年,那时候的佘曼君刚好成年,因为家境的好转,由家庭的支持,继续上学。
两人是经过同学认识的,那个时候的黎家元二十岁,比佘曼君大两岁,也比佘曼君大了两届,性格很是温和,带着淡淡的书生气。
但是在那样的乱世中,再温和的人,也带着些宏图大志,在佘曼君的记忆里,黎家元虽然不是那种冲在众人前面的领袖,但是也一直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佘曼君认为,黎家元这样的行为,比那些纸上谈兵的人好上很多。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故事中的跌宕起伏,两人之间的感情更像是那种媒妁之言的情投意合。
在建国后的第六年,也就是五五年的时候,两人喜结连理。
他们结婚的时候是安定的,新国的建立,为这对新人送上了最大的祝福。
直到一九六七年。
那时候的佘曼君和黎家元都是学校的老师,并且有了第一个孩子。
乱象来的实在是迅猛,让所有的人都始料未及。
作为文化分子的佘曼君和黎家元受到了围堵,黎家元为保护佘曼君,拜托朋友连夜将佘曼君母子送到了湖南老家,黎家元并不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所以他的老家在湖南那边也算是偏远,相对于来说,更为安全一些。
佘曼君母子在黎家元的老家住下,而所有的信件,也从那个时候开始。
确实是穆青所猜测的那样,这一沓的信件,都是家书。
是佘曼君与黎家元的家书。
是夫妻之间的情话,是异地人的相思,是人身安全的挂念,是两地琐事的絮叨,是孩子教育的问题,是未来出路的考虑,是何时相聚的热忱……
娓娓道来中尽是缱眷。
穆青看着手中的信,回忆着那其中的内容,那样的时代,和那样的变故与他仿佛隔了山海的遥远,穆青不知道该怎样描述自己在看过这些信件后的情绪,也猜不透佘曼君忽然拿出这些信件的原因。
但是从这信件中耐心的絮絮叨叨中,穆青看到了一种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不同的生活方式,让穆青忽然的想起了一首诗,那是木心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
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明明就与这些信件的内容和写这些信的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从那字里行间,穆青却是实实在在的读出了这样的感觉来。
穆青无法想象在那样的时期,一对因为乱象而分居两地的夫妻是如何的做到这样的平心静气,就连写给对方的信里,字里行间都不带半分的抱怨,有的,只是对对方的担忧,却是实实在在没有半分其他的情绪,这样真切而又朴实的情感,让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穆青感到有些不可思议,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读一个很是久远的故事。
“奶奶,你这是……”穆青看向正静默喝着茶的佘曼君,很是不解的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