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5章 打过汉水(2 / 2)三国志廖化新传首页

先靠岸的部队已经开始登陆,将士们和一些闻讯赶过来的魏军士兵展开交战。

很显然,魏军并没有应对汉军登陆的计划,现场的士兵,一共只不到五十人,全是骑兵,似乎是河道附近的斥候。

在河岸边,骑兵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出自己的实力,魏军只能下马步战。

汉军船队不停靠岸,登陆将士的数量开始增多,敌军少量魏兵不仅没能将汉军赶下汉水,反而无力招架,不断败退。

最终,这伙魏军放弃了阻击,纷纷上马,朝着浮桥的位置退走了。

这一支魏军撤离之后,敌军并没有派遣新的部队,阻止汉军登陆。

将士们的登陆速度更快了,没过多久,大半兵力完成登陆。

既然汉军成功完成了登陆,那么,船队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停留在河道便。

廖化命令空船立即起行,撤回南岸,这样既可以给后续运载汉军将士的船队空出靠岸的位置,又可以防备魏军水兵的突袭。

同时将士们点燃随船携带的茅草,升起狼烟,给南岸的将士们发起了信号。

狼烟升起之后没过多久,战场下起雨,而且,雨势在不断加强,熄灭了烟火。

廖化顾及不上南岸汉军是否察觉自己的信号,船队大部分已经南下,汉军没有了退路,即使撤兵,也得需要打穿魏军浮桥战场的防线,从浮桥上撤回去。

留下少量士兵继续维持现场登陆秩序之后,廖化亲自带领将士们,找准方向,朝着浮桥战场杀了过去。

汉军的登陆位置,距离浮桥并不远,将士们很快就到达了战场。

守桥魏军明显已经得到了汉军登陆的消息,现场兵马正在仓促布阵。

汉军出现之后,魏军的一些弓弩手自发进行了反击。

廖化命令将士们举盾防御,同时,下达了冲锋命令。

在冲锋的路上,很多士兵倒下了,但是,更多的将士,却冲到了魏军面前。

魏军没能布置好防御阵型,现场的防御工事,等同于没有,别说是侧翼,面朝着廖化等人进攻的方向,哪怕是直面浮桥的正面,也仅仅摆放了一两个木栅栏而已。

廖化甚至怀疑,自己太过谨慎了,汉军完全可以集中兵力,通过浮桥发起强攻。

狭路相逢,汉军战斗力比魏军稍微强一些,将士们迅速把魏军的阵型搅得更加混乱。

廖化趁机派出了一名机灵的卫兵走上浮桥,快速赶回南岸通知汉军渡河。

廖化多虑了,苏由等人的确看到了汉军顺利登陆的烟火,在半路上见到了催促援兵的廖化卫兵。

通过浮桥,汉军援兵迅速抵达北岸,加入战局,把汉军的局面打开了,魏军守桥部队,开始向北败退。

解烦卫的将士们迅速抢夺了魏军遗留的武器装备,武装好自己。

同时,汉军依托浮桥,开始布防,为后续汉军过河建立起立足点。

魏军并没有放弃夺回浮桥的尝试,在曹泰的指挥下,对汉军进行了一波反击。

然而,敌军的进攻非但没有得手,反而损兵折将,渡河的汉军也越来越多。

当汉军渡河人数超过两千之后,魏军让出了浮桥战场,队伍朝着樊城退走。

击退了魏军,汉军取得了小胜,已经实现了廖化打击魏军士气的目的。

正当廖化准备撤兵的时候,雨停了,他决定继续执行摧毁魏军攻城器械的计划。

魏军退走之后,浮桥战场的压力降低了,汉军开始分兵,沙摩柯统帅半数汉兵,留守在现场,接应后续渡河部队,同时,确保汉军退路安全。

在魏军俘虏的引路下,廖化带领其余上千部队,朝着魏军攻城器械的存放位置杀了过去。

浮桥战场,魏军都没有部署重兵,攻城器械的存放现场,魏兵数量更少了。

面对汉军的绝对兵力优势,现场的魏军和工匠们稍作抵抗,就纷纷溃败。

汉军迅速接管了现场,胜利来得太轻易。

雨已经停了,但是,现场的攻城器械大多因为雨水受潮,汉军没有办法采用最便利快速的火攻方法,来破坏这些攻城器械。

采用刀剑劈砍,破坏掉攻城器械上的薄弱结构,再把这些器械的零部件推下河道,让部件在河水的冲击下受损和遗失,几乎是廖化最好的选择。

廖化看向身边的成何,“命令将士们分头行动,对攻城器械进行彻底破坏,毁坏之后,推入河道。”

成何点点头,正准备离开,百烦卫斥候马大目突然来到了廖化身边,“不好了,魏军的投石车和连弩车都没有安装车轮。”

成何同样停住脚步,看向廖化。

魏军的做法,加上当天的大雨,让汉军破坏攻城器械的行动,出现了大麻烦。

云梯类器械结构单一,容易破坏,只要砍断了梯子上的绳索,接下来,汉军将士可以采用搬运的方式,直接把木料扔下水。

投石车和连驽车上的部件太多,挨个破坏,会浪费更多时间,而且,器械本身更笨重,需要更多人手搬运,会浪费时间。

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破坏,魏军很快就可以完成修复。

廖化的态度很坚定,“先破坏云梯,连弩车和投石车留到最后再集中人手破坏。”

成何点点头,立即动身。

把连驽车和投石车留下,最后破坏,廖化还有其他考虑。

这些武器虽然受潮了,但未必不能使用,即使不能发射,也可以推倒在地,形成临时路障。

如果魏军出现,投石车和连弩车多少可以帮助汉军分散一些压力。

新的命令很快传达下去,将士们迅速开始破坏行动。

廖化的担忧成为了现实,没过多久,魏军一支步骑军队赶到战场。

将旗上写着一个“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