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70章 史无前例的西征(第二更)(1 / 2)我在大明当暴君首页

战争前的准备,是方方面面的。

例如这场战争需要多少钱?

崇祯自己给了一个预估的数字,3亿两!

要么不打,要么打得莫卧儿灭国,打得莫斯科颤抖!

30年前,大明朝20年的国库收入。

30年前,整个大明朝的白银也只有4亿多两。

而这一次,皇帝竟然一口气就拿出了3亿两!

国库还有多少钱?

这几年最费钱的是移民,这几年移民消耗了5亿两之多!

崇祯十九年,朝廷的总收入就是5亿两!

拿出3亿两没有压力吧?

有!

而且压力很大!

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社会多元化形态的不断发展,官员人数在急速增长。

崇祯元年的官员才几万人。

崇祯二十年,朝廷养着100万官员。

每一个官员每一个月的平均开支是6两银子,一个月的开支就是600万,一年就是7200万两。

全国养着近200万军队,每一个军人一个月的开支大约在4两,一个月是800万两的军费开支,一年就是9600万两。

你看,仅仅养着这些人,就要1.68亿两。

这是硬性开支。

其他开支就另算了。

去年朝廷划掉了3.2亿两。

如果不是建立起了民间风投和股市,崇祯十九年的总收入不可能达到5亿。

而且,今年崇祯也不敢拿这么多钱出来西征。

他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大明社科院、国营商社总府和经济研究院都给出了一个预测。

崇祯二十年,朝廷的总收入将达到7亿!

这是因为辽东、辽北、朝鲜省、扶桑省、安南省这些年的建设效果已经起来了。

这些地方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亿。

这些地方带来的收入,在这几年出现了一个喷井。

原因如下:

一、化肥的制造。

西域现在有最大的硝酸钾采集厂,大量的化肥被开采出来。

并且科学院制造出了氯化钾。

化肥有一个大爆发,导致粮食进一步暴增。

崇祯十八年和崇祯十九的粮食翻倍。

二、风投制度的确立,在沿海激活了一批民营商社,相对自由的资本,正在如饥似渴地寻找着下一个商业大佬,随着船只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外贸商社如同雨后春笋一般。

在朝鲜省、扶桑省、安南省建立了更加密集的航线。

三、十几年的新学普及,新一代的人才已经成长起来,并且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为时代的发展输入了全新的血液。

他们是充满朝气的一代!

四、大城市的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出现了聚群效应。

大城市周围出现了产业链效应,交通进一步的打通,制造业成本、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

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才涌入大城市,在这里挥洒汗水,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大城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

虽然它出现了许多城市病,但它带来的活力是空前的,是无限的。

它创造出来的商业价值是磅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