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章:气氛(1 / 2)南府王旗首页

“真的吗?战死抚恤竟有三十贯”

“听说是真的,城内几队兵丁按照名册核实阵亡战士的遗属,要把钱送到家里去”

“唉,可惜老子当年当兵的时候遇不到这么好的将军,撞上林邑人的劫掠小队,同队的两个乡亲大郎,家里连一副棺材都凑不出。”

“城门那边贴着告示,说是征募新兵,应募成功,立刻发放两贯安家费,每月还有一贯月饷,军衙还能给你分田,是什么条件来着”

“什么,分田?要满足什么条件,该不会士族子弟?”

“不是,不是,我也不大记得了呦,直接走过去告示木板听一听,好多地方都贴了征募告示,官府安排了人在下边朗读告示。”

“走,走,快去”

类似的议论场景陆陆续续在九德城街头巷尾出现,此外随着一个个出发到下边县村核实阵亡战士遗属的兵丁,用不了多长时间,附近各县青壮投过来好奇的目光,总有那么几个胆大的人儿敢吃第一口螃蟹,然后征募官会迅速把相应的安家费、衣袍、口粮等派下去,甚至刻意大张旗鼓地宣传,等到人们确认是真的,极有可能形成一股参军热潮。

如今九德郡人口不多是事实,不过迁徙过来大批九真郡百姓,又营造出一股如此热烈的参军氛围,到时候筛选一批合格的新兵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兵器方面,忽略不计典云在阳遂县缴获的武器,在退出九真郡胥浦城后,徐回可没有原封不动把缴获的辎重物资完璧归赵,吃了进去再吐出来的绝对是个大傻子。

同时,此前偷偷迁至海上岛屿的原陆氏秘密工坊的匠人们也是时候光明正大地工作了,虽然在海上岛屿初步建起小规模的锻造工坊,可是锻造能力比不上陆氏秘密工坊时期,如今也不必顾虑担忧陆氏的报复,反正两家势力都已经撕破脸了,迟早都会真刀真枪地再干上一场。

好在九德郡西郊后山工坊的锻造设施没有遭到大规模毁坏,只要匠人们一迁回来,几乎能够立刻开工生产。况且,徐回不仅给的工钱丝毫不弱于当初的陆氏,身份待遇、人才补贴、创新奖赏等更是以前的陆氏没有提供的,肯定大大刺激工作积极性,说不定产能比昔日陆氏秘密工坊时期还要高出一筹。

不过,此次征募新兵涉及到身份问题,令徐回、典云等人好一番商议,最终大刀阔斧地定下方案。

九德郡,九真郡,乃至是整个交州,城池人口自然是以汉人为主,可是各族人口比例也不低,例如越人、占人,偏僻地方的县城几乎能够达到五成。

交州,源于西汉的交趾刺史部,可论起历史渊源,远远不止几百年。

早在商、周时期,岭南地区就和中原有了经济文化往来,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和吴、越、楚国联系愈发密切,交往频繁,相关史料中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

战国时期,楚国灭越,越人进一步南迁,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著名的有“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其中南越、西瓯、骆越三大部族位于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