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 32.气象(1 / 2)出东吴记首页

风徐云渐,天地渺远。

午后不再似往常那般阳光毒辣了,而是很长时间都见不到太阳此地似是才下过雨,这时停歇了,在匝匝厚实的灰云中之下,整个野草蔓生、灌树繁盛的大地都似被一种薄淡的轻纱笼罩着。

即使有人站在稍高的矮丘处向远方眺望,他的视界也会被一片又一片彷如层叠交织的色彩所填充,识不出那些个别而又具体的静物与生灵,唯有在那云淡熹亮、有光线偶然穿透厚顶之时,方能隐约看到在郁郁的深林中,有一支约莫四五十人的队伍,正步履艰难地向东方跋涉着。

那正是返程途中的孟晓波与胡乂一行。

他们选择从南面靠近之江处的平原行走,绕过西硖里,再折向北进发如此迁延了一日,一行人才终于全员安全地抵达了东硖里。路上没有人遭致意外或突发疾病,这是让孟晓波感到十分幸运的,因他有时观察自己率领的这些境况极恶劣的山民们,甚至总有不忍卒视之感,唯恐出了什么岔子。

更幸运的是,孟晓波与胡乂在离开时,一路所留下的那些标记还一一俱在,这便指引了归家的路。二人领着山民,穿过数重草苇,直到通过一座令人惊叹的浮桥,这才心里真正有数了:此时应是距离三角洲不远了。

待到穿过两条两岸皆是苇草的小河、穿过一片齐腰高的灌木丛之后,众人眼前突然现出一片令人啧啧吃惊的景象:

到处都是忙得不停歇的、身穿整洁的明代道袍似的一色靛蓝的男女老幼,他们适与身形高大的孟晓波身后那一串似刚从污池里来回浸过的遭灾山民们,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一条经夯实、平整后的宽敞鹅软石大路自东向西而来,两侧各分列着一排土屋,愈是靠外的屋舍多是尚未完全竣工,有的铺着茅草顶,有的还仅止是个土围子,但众多屋舍鳞次栉比,极其有序,且各屋皆形体皆高大宽广,与寻常所见的黔首家的那种破敝低矮、宛如野豕窝棚的一间两房的宅舍相比,真可谓截然不同。

在道路的末端,有一座圆形堡垒格外引人注目。该堡垒甚至比鹅软石大道两侧的大屋广宅来得要更高大该堡垒正对于西面这一侧的夯土墙体已然竣工,该墙体有一马面凸出,与鹅卵石大道衔接,马面开有一扇仅容单车通过的木门,木门上方布设了五个颇为狭小的矩形射击孔。

孟晓波这时就听到身后许多人极为吃惊地议论着这个土洋结合的堡垒设施:“好雄壮的大砦……”

从稍远处的房舍的行列布置来看,一眼即知该条鹅软石大道,正与南北向的另一条宽敞土路交汇,交汇之处形成了一个近似于正六边形的街心广场其地平敞广阔,路面皆用鹅软石铺成,外周业已铺设了泰半的石条作为路肩,广场中央则隐约可见一前一后两尊方碑,方碑树立在垒起的高地上,四周围有木槛回护,颇有俯视众生之意。

孟晓波的眼光在人群中搜寻,果然看到王道潜、范长根等人皆身穿棕褐色的“短打”,沈梦熊更是赤膊上阵,他们又高又壮的身材,在这片靛蓝色的人群中显得尤为瞩目。而且王、范、沈等人在这片俨然是大工地的空间里,不单单是指挥众人干活,他们也不时亲自参与到那些合力拉拽大石、原木的队列中,与那些或干瘦或矮小的土著们一同喊着号子,可用“打成一片”来形容。

“看来……韩宁已经带人来了,东硖里也已设立了。但这里明显已初具小镇景象,恐怕再要过不了多久,东硖里的这个里字就得拿掉,并换上一个更适当、更匹配的称呼了……”孟晓波心忖道。

历经繁难到此的山民们驻足仰颈,都是张大嘴巴、睁圆眼睛,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桓阿那一只半瞎的眼隐隐发出光来,他与赵廉、宋信等人争执一番过后所一直压抑着的心情,也似拨云见日,激动而热烈起来。

宋信则是看得愣了神,好像有些发懵。

强逼自己清醒过来后,宋信回过头去看队伍里那几个平日素以自己为马首的那几个年轻人,以及赵廉偕同那靠他过活的朱娣,人人脸上都挂着不知是逃出生天的喜悦,还是既陌生且畏惧的不安神情,且各人皆是呼吸急促,不能言语,心中也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感染了。

“眼前的气象……便是与郡治的那些寻常豪右相比,也已是毫不逊色了……”

他深感震动,伫立在原地,巴巴地观察着远处的场景,脚步分寸不移,嘴边只是喃喃自语。

却见那王道潜等人的着装与神态、仪止,还有他们那显与孟公一样的平短但又不失齐整的头发,都在人群中显得分外醒目。

尤让宋信印象深刻的是,王道潜等人作为“主人”,却与众衣着鲜亮的“宾客、奴婢”一同干活,而且不消说看上去毫无懈怠之意,他们谈笑风生的模样,亦是显得极为平易可亲,不像是装模作样的。

又细细观察一阵之后,宋信更隐然察觉此处屋舍、道路不仅皆是前所未见,更要紧的是,其中似是还遵循了一种独特的营造法式与布设格局,内中独居之匠心及藏蕴之深谋熟虑,皆不可一时定论。

宋信呼吸沉重、肢体滞缓起来。

从总体格局来看,眼前的屋舍、道路格局,有些地方确乎是明显遵循了汉家法式的,譬如屋舍与屋舍之间有毗相隔但亦有绝然不同之处,如各屋舍虽也是独门闭户,但高大宽广,显然超出民间三间两屋一院的格局,而且这些屋舍虽然现在都是干草覆顶,且架构格局与日常所见的屋顶有些类似,皆是多出墙面,但整个屋顶显得颇为平齐,仍与寻常所见到的屋顶略有不同……

宋信所感受到的细节上的不同,确实是存在的。

穿越者们在营造屋舍时,固然是集众东汉土著之力而成,营造法式上也大多遵循汉家规矩,但也在不少宅屋上,已开始实验性地借鉴、取法于宋代以后的建筑风格,营造得成后,整体观感便不会显得那么单一,而是呈现出风格多变、错落有致的观感。譬如汉代的悬山顶上往往会有一种跌落,类似于一种小重檐,这在后世不是很多见,但穿越者们在东西向大街上所营造的屋舍,虽然皆采了悬山顶,但没有采纳这种形似重檐的跌落设计。

种种差异,大多体现在细节上,然而无论如何,视觉上的形式只要一经重复,再来与原来思维定势中的东西一对比,自然会形成颇为剧烈的效果反差。

宋信随着队伍又缓慢地向前挪动几步,在不时看到更多的一些细节差异之后,他心底里有另一种东西被震动了。

要之,眼前所见之景,非但难谓任性而为,更可忖度其于将来所可能呈现出来的面貌:那或者会逾越了汉家的规矩……

他能看出此中门道,一方面确系自幼长在商贾之家,行多识广,又博览群书,故而心思颇为细密,但一方面也要归功于穿越者们在营造之时,尽心竭力,做事没有含糊,有时土著们遇到难题,迁延难进,就由老范领着,众人戮力思索,尽量克服难关,这就能把规划中的许多紧要东西落实下去,所以建筑布局的一些主旨思想,七八成能在视觉上很明朗地表达出来。

比如穿越者们极注重道路之铺设,而沈梦熊之前提出的“eix”的筑路方法就在此中得到贯彻,一个例子是,除了在留待进一步硬化的道路的两侧凸起人行道,衔接舍门之外,还有意识地明显抬高了路中心,使得雨天泄水时,水流向下的空间较为通畅。

此种铺路法使得道路的线条轮廓分明,有心人只消凝神驻足,不再是好奇地东张西望,而是沉静地观察片刻,便可明白地观察到道路将各组屋舍划分为分明的区域。

宋信还敏锐地发现,路口几座落成的前屋并非家宅的门脸,而是三面围墙,一面向外敞开着,仅在内里有两扇通往内里的小门。这让他尤其感到有些不解,继而觉得孟公等人还真不是寻常之辈……

因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违背汉家法度的营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