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27.7%国内无法订购的设备、仪器和生产线,大多是诸如芯片制造设备、精密检测设备之类,这个比例看起来不大,但数量却很多,价值约在60-70亿米元之间。
以前的计划是,采用滨城机床厂所需的精密机床,用英国的企业名义在德国订购,然后自己去英国用次元空间转运回来的方式。但现在看,有些想当然了。
两三套精密机床,蓝星英国研究院或德国的芯片工厂等都有采购的理由,并不起眼。但现在数量庞大的各种生产设备和仪器,无法不引人注意。而蓝星在英国或米国的子公司都没有需要这些设备的工厂。若因此而引起有心人行使限制性的协定,随机检查这些设备的使用地点,就可能引起不少麻烦。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蓝星集团自行完成这些设备的制造。但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办到的事情。除非蓝星集团牵头突破诸多核心技术,并提供周边技术给多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将华国制造业整体全面升级,才有自主完成这些设备的可能。即使如此,依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目标。
前世历史上21世纪20年代,不计成本小批量生产芯片的设备除外,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搭建全套芯片工业化生产线。何况现在马由需要的不仅仅是芯片生产线。
因而蓝星集团想要扩大芯片生产的能力,尤其是在国内构建完整的芯片生产线,目前只能回到全球采购设备这条路上来。
好在目前全球芯片的制程工艺仅微米级。芯片生产线设备还不是那么高端,全世界有许多厂家都在生产。如其中核心的光刻机,前世拥有垄断地位的阿斯麦公司还十分弱小,倭国的尼康、佳能是这时的主流光刻机厂家,米国的GCA、SVG、Ultratech公司虽边沿化,但还有少量生产。其他的ICP等离子体刻蚀系统、离子注入机等设备生产厂家更多。厂家多了,管控力度可能松懈不少,就有空子可钻。
所需其他的尖端设备,也只能分散采购,甚至部分设备只采购国内无法生产的零部件。即使如此,量变到质量,还是将面临许多问题。
和星儿反复推演了各种预案,终于制定了一套相对安全的采购计划。
……
理顺这些思路后,马由让星儿逐项落实。哪些设备整体订购,哪些分解成零配件,各种非标图纸设计、材质及技术要求等,非常繁杂。若是由人工来开展这些工作,估计组织100个专业团队,工作一个月,才能基本完成。
此时,人工智能的能力就显现出来了。星儿只用了3个小时,就完成所有设备的方案定型、制作设计,并分解为国内外采购清单。甚至连哪些厂家可满足品控要求,存在什么零部件的困难,都分析到位。
所有在国外采购的企业及他们的库存,和生产能力及交货周期,也都分析出来。
一封封邮件,不断发送出去,虽然现在大多数员工已放假,但项目的后续事宜千头万绪,中高层管理人员,大多还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邮件提前发给他们,让他们也有一些熟悉和准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