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一直都在思考内阁大臣的人选,先前因为根基不稳,只能暗地里积攒力量,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再行确定内阁人选,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慈烺发现他的想法出现了偏差,朝中无内阁,他这个皇帝恐怕是要累死。 朱慈烺对于权力的认识,与明朝的皇帝肯定不一样,他毕竟是穿越之人,所谓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起到了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自然就能够树立起来威望,至于说掌控权力,管住最为关键的地方就可以了,说到底就是管人,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那样扛不住多长的时间,铁打的身体也可能累垮,管住了人,赋予这些人适当的权力,让他们忠心耿耿、好好的做事情,皇帝就能够轻松很多。 做皇帝必须有全局的观念,有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不合理,可放到全局之中就是必须要做的,譬如说暗地里支持李自成的事宜,李自成攻陷了大明的京城,逼迫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按说是大明朝廷不共戴天的仇敌,必须处之而后快,不过放在整个的局势上面,情况就不一样了,李自成麾下的大顺军,实力方面比不上后金鞑子,而真正对大明王朝造成威胁的,还是后金鞑子,大明王朝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的对手,也是后金鞑子,从这个层面出发,朝廷必须暗地里支持李自成,让李自成竭尽全力与后金鞑子拼杀。 凭着熟知历史的优势,凭着现代人开放包容的思想,朱慈烺登基成为大明皇帝之后,殚精竭虑,以统揽全局的思维谋划布局,很短时间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不过朱慈烺丝毫不敢大意,更不敢有一点的自得,现如今的大明朝廷,其实就是历史上的南明小朝廷,力量尚不强大,稍有风吹草动就难以承受,外部有后金鞑子、李自成、张献忠等强敌,内部也不是很团结,南方的总兵拥兵自重,嘴上说着拥护和支持朝廷,真正牵涉到他们的切实利益,人家就不一定会尽心竭力做事情了。 内忧外患全部都存在,朱慈烺当下做的事情,好比一个修修补补的匠人,将那些太大的窟窿堵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 譬如说征收商贸赋税,譬如说提高官吏的俸禄,譬如说改革大明朝廷的军备制度,这都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征收商贸赋税能够让朝廷真正的富起来,商贸赋税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海外交易的商贸赋税,如果能够稳妥的征收起来,必将成为朝廷收入的主要来源。 提高官吏的俸禄势在必行,朝廷与地方官吏的俸禄少得可怜,严格算起来都不能够养活家人,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结果就是逼得官吏去贪墨,而且朝廷还没有办法大规模的整顿官吏队伍。 整顿军队更是不用多说,军队乃国家根本,如果失控,整个国家都完蛋。 这些大事情,自然是朱慈烺来考虑和推行,其他的事情交给内阁去办理。 偏偏内阁大臣尚未任命,这就让朱慈烺疲于奔命,六部督查院的诸多事宜,全部都到他这里来了,朱聿键虽然提出来了一些意见建议,但不会拍板定下来,还是需要他这个皇帝点头,大事情无所谓,关键是一些修葺官道池塘沟渠的小事情,也需要他来点头,这谁顶得住。 京城的情报送来的时候,朱慈烺大大的舒了一口气,历史还是按照预定的轨迹发展,暂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吴三桂完全归顺了后金鞑子,被大清国敕封为平西王,李自成败给了满八旗的铁甲军,已经无法在京城立足,应该是登基称帝之后马上撤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以及三十多名在京城的家人全部都被李自成斩杀,唯一保留了性命的就是陈圆圆。 接下来,李自成将要西撤,准备前往陕西,多尔衮令多铎、阿济格与吴三桂率军追击,十多天时间之内连续获得作战的胜利,逼得李自成拼命逃窜,西渡黄河。 多尔衮下令八旗军主力追击和围剿李自成,并没有忘记山东,六月上旬派遣大军进击山东和山西等地,也就是说,若是历史轨迹到这个时候还没有变化,明军与后金鞑子的第一次交锋将在六月中旬展开。 时间依旧有些紧急,在这个过程之中,朱慈烺的记忆出现了一些偏差。 京城送来的情报显示,多尔衮率领七万八旗军军士入关,其中满八旗三万人,汉八旗四万人,后金鞑子占领京城之后,还会有一些八旗军军士陆续入关,这样说明,多尔衮横下一条心,已经决定要入主中原了。 虽然多尔衮派遣主力前去追击李自成麾下的大顺军,派遣力量不是很强的满八旗和汉八旗进攻山东,不过有一点引发了朱慈烺的警惕,那就是多尔衮手中有足够多的军队,若是山东之战失败,不排除多尔衮将主力再次派遣到山东作战。 首战必须获取胜利,首战也一定能够获得胜利,崇祯年间以来,后金鞑子每一次入关作战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打的明军毫无还手之力,所以他们对阵明军的时候,轻敌之情绪不可避免,这是朱慈烺的机会,也是明军的机会。 首战之后,只要做好了一切的部署,就能够抵御后金鞑子主力的进攻。 何况多尔衮尚不敢孤注一掷,要知道陕西还盘踞有大顺军,四川还有张献忠。 山东之战,朱慈烺必须要靠前指挥,这是一次不能够有丝毫失误的战役。 如此情况之下,内阁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有了高效的内阁,朱慈烺就能够放心的离开南京前往山东,去指挥作战。 方方面面的原因堆积起来,让朱慈烺下定了决心,以最快的速度确定了内阁人员。 唐王朱聿键出任内阁首辅,负责内阁所有的事宜,礼部尚书李邦华出任内阁次辅,吏部尚书高宏图、户部尚书邱祖德、兵部尚书史可法出任内阁大臣。 内阁一共是五个人,利于表决,人数也不多,利于集中权力,更加高效的做事情。 朱慈烺原来打算让左都御史路振飞和右都御史张慎言都进入内阁,仔细思索之后放弃了,督查院应该是相对独立的部门,主要是惩戒官吏、整肃官场作风之部门,归于他这个皇帝直接统领,不应该掺杂到过多的政事里面去。 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没有进入内阁,这是惯例,从部门的重要性方面来说,目前的情况下面,刑部和工部是比不上吏部、礼部、户部和兵部的。 权力需要制衡,无限制的权力必定导致无限制的,包括内阁都是如此。 所以朱慈烺专门赋予了右都御史张慎言权力,张慎言代表督查院,参与内阁的议事,主要是予以监督,不对内阁商议的政事发表任何的意见建议,尔后直接给他这个皇帝汇报,所有汇报的内容还要存档备查。 非常时期,朱慈烺作为皇帝,对于内阁的意见建议有着直接的否决权,皇帝的圣旨,朝廷与地方必须无条件的执行。 这方面,朱慈烺考虑的颇为深远,他赋予了自己最大的权力,因为他有着足够的自信,能够掌控一切,能够率领大明王朝走向辉煌,可今后的皇帝是不是能够做到,那就说不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的帝王制度必定分崩瓦解,被彻底扫除,所以他不允许皇帝的权力太大,除非是王朝面临非常时期。 制度必须要合理,才能够顺利的执行下去,否则就是一纸空文,而且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理念,必须要深入人心,至少让朝廷和地方的官吏认同这一观点。 确定内阁人选的同时,朱慈烺决定了另外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彻底废除分封制,这个从大明王朝成立开始就推行的制度,早就不合时宜,分封制养出来了一大群如同蠢猪一般的皇室宗亲,且让朝廷和地方官吏来监督这些皇室宗亲,从一定程度上面来说,也是皇帝在不停的打着自家的脸。 废除分封制,意味着大明的这些王爷再无封地。 当然,废除分封制还有一个过程,对于目前尚存的这些王爷来说,朝廷还是要养活他们,也要给他们的家人一条活路,那些个所谓的世子,是朝廷敕封的,还是可以继承王爷之爵位,但这些世子也就是分封制制度之下的最后一批王爷了。 朱慈烺还明确了一点,若是这些世子有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了,其世子的身份自行解除。 朱慈烺给了诸多王爷几十年的时间,让他们想办法教育家人,让家人开始自食其力,总之一点,这些个王爷这辈子高枕无忧了,他们的世子就要奋发图强了,否则两代之后,某些王爷的家人很有可能沦落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了。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早朝。 秉笔太监曹化淳大声宣读圣旨,偌大的午门,站立了密密麻麻的官员,竟然没有一丝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