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70 大闸蟹的牌面(1 / 2)我成了美食之神首页

“好吃的大闸蟹应该去哪儿找呢?”萧钰琪陷入了沉思。

苏扬也开始回忆起关于大闸蟹的传闻。

大闸蟹,学名叫做中华绒螯蟹,自古就是华夏的珍馐佳肴。

关于为什么叫做“大闸蟹”,他倒是听过一个说法。

大闸蟹具有洄游的特点,它在淡水的河湖里成长觅食,每到繁殖的季节,则洄游至入海口的咸水中产卵。

在人工养殖之前,渔民会在洄游的水路上设蟹簖捕捞。

这种用竹子编成的蟹簖,又叫做“闸”。

夜晚时,渔民利用大闸蟹趋光性的特点,在蟹簖上点上灯火,诱使它们自己往里爬。

由此捕捞方式而得名“闸蟹”,而“大”字估计是形容蟹的个头大。

所以最后就称作了“大闸蟹”。

再说起华夏吃蟹的历史,那可就久远了。

据说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时期,有一种东西叫做“夹人虫”,经常从水底下爬出来伤人。

有一位叫巴解的壮士,想到用热水来对付他们的办法。

结果,意外的发现,这些“夹人虫”经过滚烫之后,散发出异常的香味。

他大着胆子尝了一口,没想到就此解开了蟹肉珍馐的封印。

因为是巴解开了吃“夹人虫”的先河,所以“夹人虫”也更名为“蟹”,意为“解虫”。

这个故事的真假无法确认,但是古人也爱吃蟹,那是肯定的。

魏晋南北朝时,先人们已经有了糖藏蟹、盐腌蟹的做法,并且开始用姜醋作为食蟹调味品。

姜和醋作为食蟹的固定搭配,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是糖蟹这种偏向黑暗风格的料理,现在就鲜有人问津了。

至于隋唐以后,食蟹的风气更是开始兴盛,甚至出现了花色蟹馔。

比如隋炀帝食用的镂金龙凤蟹,用果皮雕刻作容器,内盛蟹肴以点缀筵席,已经是非常奢华了。

到了宋朝,吃蟹的花样就更多了。

不仅有“蟹酿橙”,这种蟹与水果搭配的奇妙组合。还有以生吃螃蟹为乐趣的“洗手蟹”。

再往下,到明清时,已经跟今天吃蟹的方法很贴近了。

蟹肉、蟹黄还跟其它食材结合起来,形成花样繁多的菜色。例如蟹粉狮子头,蟹黄包等等。

至于哪种螃蟹更好吃?

苏扬前世的时候,倒是有人给评了个顺序。

据说民国时京城有位名医,不仅医术高明,还是位酷爱吃蟹的老饕。

他吃遍各种螃蟹,凭着口感,把蟹分为六等。一等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说法,沿海的居民肯定是不认可的,因为他把海蟹排的太低了。

海蟹,个大肉厚,自然有适合它的吃法。

但如果说起蟹黄蟹膏的鲜美,还是要看大闸蟹。

大闸蟹在华夏分布极广,从北到南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栖居于湖泊河流当中,甚至连一片小小的水塘中都能饲养。

不过,要说哪里的大闸蟹最知名,还是要数吴州。

吴州水系发达,江河湖泊纵横,尤其以太湖流域最为广袤。

这里非常适合大闸蟹的栖息和养殖。其中的阳澄湖,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

阳澄湖有适宜的水深和气温、充足的光照以及坚硬的湖底。水质清澈,水草丰茂,阳光能直射湖底,是大闸蟹最为理想的自然生长环境。

思索再三,苏扬已经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