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1 / 2)穿到民国当法医首页

第十七章

白向墨秉承严谨的精神,将每一份采样都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方美琴是在鱼塘里溺水而死的,她肺部液体的硅藻和鱼塘相吻合,与河流各个地方的采样没有一处相似之处。李德志杀妻骗保,证据确凿。”

刚刚赶到实验室的齐铭并不意外这个结果。

“那个女人我们已经找到了,并且承认和李德志杀害了方美琴,并且佯装成方美琴落水的事实。”

“这么快就认了?”白向墨诧异。

杀人可是大罪,一旦承认就算不被枪毙,在牢房里也极为痛苦。

按理说,怎么也得挣扎一段时间,直到无法逃过之后才会认罪。

李德志已经欠了一屁股的债,跟他一起杀人的女人不管什么身份应该都没有钱为自己赎身。

“那个女人是个□□,为了钱才跟李德志在一起,对付这样的□□我们有自己的手段。”

审讯不是白向墨所擅长的,也就没有继续追问。

“你把她的衣物都拿过来了吗?她有没有说那天穿的是哪一件衣服?”

白向墨之前就跟齐铭提过这件事,只要一抓到那个女人,就让他把她的所有衣服拿过来和之前找到的勾丝进行对比鉴定。

“还有这个必要吗?我们的证据已经足够多了。”

那个女人已经认罪,且愿意指认李德志;又有硅藻作为直接证据,以及胃里和十二指肠里的残渣等作为证据;之前的目击者也证实了并没有看清落水的人是不是方美琴,现在的所有证据都足以将李德志定罪。

“有,给一个人定罪,证据越充足越好。”

白向墨听前辈说过一些案子,因为警方调查准备不充足或是有遗漏,结果在审判的时候让罪犯抓住破绽,导致他能多活几年甚至是逃脱惩罚的案例。

“尤其现在华兴保险还被质疑和抨击,我们摆出足够的证据,才不会让人阴谋论,影响华兴的声誉。”

齐铭听到最后一句话,挑眉看他:“很高兴你把自己当成华兴的一份子。”

“我现在靠华兴吃饭,当然不希望饭碗砸了。”

“你放心吧,华兴这碗饭你会端得稳稳的。”

齐铭推了推鼻子上的眼镜,语气变得傲气十足。

“我已经让人把衣服送去鉴定了,既然要办就要办得漂亮,在上海滩想污蔑我们华兴的人还没出生呢。”

华兴到底是什么背景?白向墨心中很是疑惑。

这么一家公司,涉及这么多的行业,在上海滩能做到这一点,没有点背景可不行。

齐铭虽然只是理赔部的经理,可看王探长的态度,明显很是忌惮。

偶尔的顶撞也不过是虚张声势,并不敢实际性地攻击。

不过这些跟他也没关系,所以白向墨也并没有打听过。

要是打听了把他吓到,搞得束手束脚的反而还麻烦呢。

“我今天就会把鉴定报告交给你,我需要一些纸张和笔,以及一个能写字的地方。”

齐铭表情古怪:“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连纸笔都没有?”

“都在学校里,我这几天一直在忙,还没时间去学校。”

“你一直逃课不影响你毕业?”

“现在老师教的我都会,逃几节也没关系,学校也知道我的情况。况且……”

白向墨顿住了,表情泛起一丝纠结。

“怎么?”

“我就算学有所成,恐怕也拿不了文凭。”

“你担心圣约翰大学会停办?放心吧,据我的消息,不超过明年,就会重新开课。”

白向墨惊讶:“你连这些消息都知道?”

历史上圣约翰大学确实在明年重开,还在明年举办六十周年庆典。

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事,齐铭却很肯定,他的信息渠道可谓非常灵通。

不过白向墨并不是为这个纠结:“我并不担心这个,我们大学并不理会大学世俗化的立案,依然坚持教学宗教化,这会导致我们学校无法获得政府承认的文凭。”

无法获得政府承认的文凭,这对未来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

白向墨是从临床医学转到法医学的,现在医学院上的课程内容,他早已经上过,知识内容还更加先进。

无法获得文凭,学的内容又是重复甚至落后的,这几天白向墨一直在考虑休学的事。

圣约翰大学又接连受到重创,外界的捐款也会减少,学校财政也因此被影响,他的奖学金恐怕也难以得到保证。

如果没有奖学金,一学期两百多银元的学费,白向墨根本支付不起。

最重要的是,来到这里他依然想成为一名法医。

“只要有真才实学,没有文凭不管在哪里都不愁。”齐铭不以为然,“如果你想做医生,学成以后我可以推荐你去安心医院,那里的待遇还算不错。”

安心医院就是白向墨之前被送去的医院,和安宁殡仪馆一样,都是华兴旗下的。

“如果你继续想做法医,华兴现在就能高薪聘请你。”

白向墨犹豫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如果没有文凭没有学习经历,那么他的能力就难以获得肯定。

在自己打出名气之前,都会受制于华兴。

“想什么呢?”齐铭在白向墨眼前打了个响指。

白向墨回过神,问:“我这一次能拿多少钱?”

“老规矩,一百银元。”

“回头你给我十个银元吧,剩下都拿来还债,我的债务就剩下三百一十个银元。”

齐铭提醒:“这不包括利息。”

“忘不了!”白向墨深吸一口气。

齐铭诱惑:“如果你签约成为华兴的正式员工,不仅欠款不需要利息,还有底薪可拿。要知道这种类型的案件,平常可没有那么频繁,有时候几个月也遇不到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