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21章 鹬蚌相争(1 / 2)大元宰首页

季布这番话语,让阳毅陷入了漫长的沉思之中。

陵邑制度,算是阳毅前世修学之时,对刘汉王朝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与后世君王,乃至于绝大多数封建帝王所不同,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对于死亡的话题,从来都没有太大的忌讳。

早在刘邦还带兵驰骋关东之时,其死后安葬所用的长陵,就已经开始建造了。

高皇帝九年,刘邦更是接纳了娄敬的建议,下令将关东地区的豪门望族、官员勋贵举家迁入长安。

与此同时,在长陵附近建造陵邑,用来安置这些关东移民。

刘邦想的很简单:把官员、豪强举家迁入长安,方便官员在长安工作不说,也利于长安附近区域的经济建设。

对外,刘邦也解释的很合理:我死了之后,就要埋在长陵了,如果没几个有头有脸的人家守灵,那我的面子还往哪儿搁?

就这样,一条关乎刘汉王朝国运的制度,便在高皇帝刘邦的亲身示范后,顺利成为定制。

汉天子自登基始建陵、邑,广迁天下豪杰入关中!

而阳毅之所以想到借陵邑之事重归朝堂,也算是无奈之举。

此时的汉室,实在是太穷了些

别说大兴土木了,就连建造都城长安这么重要的事,都逼得首席工程师阳城延日夜无眠,穷思经费来源!

长安城自高皇帝五年起建,至今过去了足足七年,却连城墙轮廓都没完成。

如果按照历史轨迹,长安城彻底建造完成,更是要等到七年之后的孝惠六年!

都城长安的建造工程,都能因为中央财政匮乏,而硬生生拖十四年,就足以说明此时的汉室,究竟有多穷了。

中央贫穷,自然使得无为而治,成了此时汉室最好的选择。

但用阳毅的话来说,无为而治,也就意味着啥也不干而阳毅要想回归朝堂,又必须做点什么。

陵邑制度,便顺其自然的,出现在了阳毅脑海当中。

在阳毅看来,有刘邦亲自定下的陵邑制度,那无论中央再怎么没钱,朝堂再怎么推崇无为而治,帝陵、陵邑的建造,都势在必行。

而只要帝陵、陵邑起建,那就必然需要有人去监督,去负责阳毅也就有机会染指其中,捞取一些政治声望。

但季布说的没错:帝陵之事最为关键的一点,被阳毅遗漏了。

主要负责这件事的,绝对不可能是什么小鱼小虾!

甚至就连丞相萧何,都大概率要挂个名,做理论上的主要负责人。

明白过来这一点,阳毅纵是顾忌亲疏,也只好将家中的事,隐晦的摆在了季布面前。

“季兄不知,吾长兄去疾,已为家父举任长乐宫谒者,侍于太后左右”

“于少府,弟已然无甚助力”

现在的情况,恐怕季布也能看的清楚:除了那些因为周吕侯吕泽,而早早绑定在吕雉阵营的十几个人,以及阳毅这个刘盈铁杆之外,朝中几乎所有公卿百官,几乎都在观望。

准确的说,是没有人敢轻易下注吕雉、刘盈两方中的某一方。

就连实际上属于刘盈阵营的季布,都出于隐藏阵营属性的考虑,暂时躲在了暗处,明面上摆出了中立姿态。

“嗯”

想到这里,阳毅突然感觉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模糊的光点?

“到底是哪里不对呢”

就在阳毅苦思冥想之时,季布似是无意,又似是自语的一声呢喃,终于让阳毅抓住了那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