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章(1 / 2)末世重生之寒潮首页

第一百四十章终于回家了

石桥村

清晨整个村子都沉浸在黑暗中。没多久天边渐渐出现光亮村里不知道谁家的大公鸡带头叫了起来随着一声声此起披伏的打鸣声犬吠声熟睡的村民渐渐发出声响渐渐有了烟火气。

勤劳的主妇们早早从暖烘烘的被窝里起来为一家老小准备丰盛可口的早餐。俗话说得好:“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老祖宗留下的是无数人长年累月积攒下的经验。早饭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提供了整个上午劳务需要的能量,不容忽视。

石桥村的生活条件在整个青山地区都是数一数二的。村里不仅自己种着各种变异粮食,还有暖棚种植着各类蔬菜。村里还有自己的养殖厂养着鸡鸭猪等常见的牲畜甚至还有养殖一些小型可食用的变异兽。村子里还有一个专门种植平菇的菌菇房。

村里产出的这些肉类蔬菜粮食不仅供应给村民和驻扎的科研人员军队士兵,还供应给各大生存区。每隔一段时间附近生存区便会来石桥村拖运蔬菜、粮食、肉、蛋。

石桥村产出的这些农副食品品质极佳比生存区自己种植得要好得多因此每次运回生存区后都非常热销常常供不应求。

石桥村偶尔还会提供一些稀有的东西比如新鲜水果、山里野果、变异植物的果实或者一些稀有药材。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顾家提供的也只有顾家能够提供这些。顾家不仅有自己的暖棚,家里的变异动物更是厉害。这些变异动物可以随意出入山野,每次总不忘从山里带回来一些稀有的东西。顾家用不上的时候就会交易给生存区。

在石桥村食物是不短缺的甚至可以说十分丰富。这在其他地方就算大型生存区,想要过上这样的日子也相当困难。

石桥村安宁富足,现在已经让它成为整个青山地区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家里有儿子或者女儿的,都想和石桥村村民结亲。村里未婚的年轻人非常抢手,外面谁要是能嫁进石桥村,或者娶到石桥村的女孩子,那面上十分光彩。石桥村村民大部分同姓,同一个祖宗,大多都沾亲带故。虽说很多都已经超出三代,但大家并不喜欢内部消化。

现在慢慢地,大家开始适应在严苛寒冷的环境里生活。生活渐渐稳定安宁,这娶媳妇嫁女儿的就渐渐多了起来。

现在已经不强制婚姻登记,但老祖宗千百年留下来的习俗,婚礼是一定要操办的。按照石桥村的规矩,一对新人只有上了族谱敬告祖先之后,才算得上真正完成婚礼,才算真正成为石桥村人。

顾微微他们大部队回来的时候正巧遇上村里族叔家儿子举办婚礼。新郎算起来是她堂堂堂哥,新娘子是以前县城初中老师家的女儿,也是新郎从小学到高中的同班同学。

高中时两人互生好感,情窦初开有些心思萌动,奈何那时候老师管得严,加之要参加高考,两人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只能悄默默的暧昧着。高考以后,两人上的大学相距甚远,天南海北相差十万八千里。两人也就渐渐失去了联系,只能偶尔在同学群里或者其他要好的同学那里默默的收集对方的消息。

大学毕业以后,女孩子回老家考了公务员,堂哥则选择在深圳打拼。直到灾难发生前,她堂哥被强制从深圳喊了回来。灾难发生后,石桥村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渐渐稳定下来,堂哥参加了村里的商贸小组,专门负责对接青云基地的货物交易,经常跟随车队出入基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女孩子相遇。那时候女孩的父亲病重,排不上基地的床位,求爷爷告奶奶找了很多人,依旧没有任何办法。眼看着父亲一天天虚弱下去,女孩非常痛苦。她不仅要赚取贡献点,还要照顾病重父亲安慰体弱的母亲,压力巨大。堂哥遇见她的时候她正在兑换中心排队兑换父亲需要的药物。这些药物也不是容易兑换的,她已经排了三次,仍旧没有兑换成功。

在了解她的情况后,堂哥托人帮她父亲找了一位医生,因为基地内医疗条件有限,压根挤不出床位来给她父亲,只能请医生上门帮他父亲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她父亲的病渐渐康复。两人的感情也在一次次相处中渐渐升温。经过半年相处,两人才决定正式结为夫妻。

在两人决定结婚后,堂哥就把准岳父岳母接到石桥村,目前这位准岳父已经成了石桥村的骨干教师之一。用他岳父的话讲,他完全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次走上讲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微他们回来正巧碰见接新娘子的车队。迎亲队伍由一辆雪地车和四辆由中华田园犬及变异梅花鹿拉着的雪橇车组成。雪地车上载着一对新人,四辆雪橇车上载着亲朋好友还有新娘子的嫁妆。

新郎远远地便看见浩浩荡荡十几辆车的车队超他们驶来,他心里嘀咕着今天应该没有基地的车队过来拉物资啊,否则他也不可能把婚礼定在今天。

难道说计划有变?不应该啊,他今早还是办公室确定过工作的。

等车队靠近,他看见从车上下来华峰等人,才知道是顾微微他们回来了。

“微微,你们终于回来了,已经听青松叔顾婶还有五爷爷念叨很多次,你们要再不回来,他们该着急了。”

顾微微按下车窗探出头,她打量雪地车上穿着一身红衣的两位新人,有些诧异地说:“三哥,你今天结婚?哇,我走得时候还没听过你有女朋友,几个月不见,你竟然结婚了。”

说完,冲他竖起大拇指。

又冲新娘子喊道:“嫂子好,欢迎加入石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