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内阁制度(1 / 2)视频通万界:剪辑古今历代帝王!首页

“而朱棣为什么能够削藩,这还需要想吗?那就是因为朱棣是武皇帝啊!”

“他武功赫赫,当然不需要其他藩王,跟他来分享兵权,他一个人就够了。”

“他削藩之后,可以更加高效的调配军队,大明的军事战力会更一层楼!”

“有人说,打仗才是朱棣的主职业!”

讲完了削藩,咱们再讲下朱棣的其他举措!

第二,设立内阁!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

永乐朝内阁文臣虽只是正五品,从职权看也仅备顾问,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自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的脱节,终明一世没有被废除。

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

内阁制又被有些学者们称之为议会制或议会民主制。

在当今社会内阁制为一些大国所实行。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基石的“三权分立”为未来的世界主流的政治模式提供了模版。

议会民主制(内阁制)的开始可被认为是在1714年,当时的腐国理论还是应由国王主持内阁,挑选阁员。

但因当时的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使得内阁中一名大臣能够负责主持内阁会议,逐渐就发展出首相一职。

随着议会的逐渐民主化和议会权力的增大,议会开始控制政府,并最终能够决定国王必须任命谁来组建内阁。

威斯敏斯特体系由此发展出来,行政体系必须向立法体系负责,政府首脑以国家元首的名义行使职权。

而东方式的内阁制则出现的远远早于西方。早在15世纪左右,明朝政府便制定了内阁制。这一政治体制比西方早了至少两个世纪。

明朝的内阁制被腐国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西方内阁制和首相制。明朝成化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

而在后来西方的启蒙运动时,伏尔泰等人也无不赞叹炎黄的政治制度的完美,虽然他们的赞美只是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传播找个借口或“不恰当的例子”,但是,必须肯定的是,明朝内阁制的确影响了西方的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