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章 郭守敬的巨大圭表(2 / 2)死也不离老本行首页

墙体缺损处,直接就是量天尺的“0”刻度线。刻度线正上方,即一左一右两侧小屋中间,沿东西方向、插入墙体,设置了一根金属横杆。

覆盖在横杆上面的卷棚式屋顶,为了得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只有北坡而没有南坡。这样一来,每天中午时分,太阳升到最大高度角的时候,阳光就可以从缺损了的南坡屋顶处照在横杆上,随后把它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的量天尺上。

设置在两间小屋之间的金属横杆作为圭表的表,距离地面的高度在十米左右。而躺在地面上的量天尺,它的长度在三十米以上。这样一座足够巨大的圭表,影长变化清晰可见,相当方面进行测量。

因此,在拥有了足够可靠的硬件设备的支持下,郭守敬以及同时期与他共同钻研天文以及历法的先人,才得以最终在《授时历》中记载: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了26秒钟而已。

想要能够爬上这座实心的砖石小楼,登楼的人必须得来到十字形小路的短道上。以小楼“凹”形缺口处所在位置绘制对称轴,整座小楼位于对称轴两侧的部分,是能够沿对称轴完全重合在一起的。

砖石小楼所拥有的楼梯,是类似于将葡萄藤缠绕在了竹竿上一般的外缠绕式。由于位于一左一右的两道楼梯沿对称轴完全重合,所以,只需要搞清楚其中的一道楼梯是怎么弄的,剩下的那一道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面朝小楼凹陷处,以位于参观者右手边的那一道楼梯为例,楼梯的起点直接就是地面上的量天尺。从小楼凹陷处登上楼梯,朝凹陷处所在的这个梯形立面的右上角攀登,游客在来到这一小段楼梯的顶端的时候,直接也就等于走到了这一立面的右侧边缘线。

这个时候,楼梯紧贴墙面来了一个左拐,直接就让游客贴上了小楼的另外一个立面。同样的,继续以斜向上的方式向上攀登,游客在来到这一立面的边缘线的时候再一次左拐,也就等于来到了小楼四个梯形立面当中,正对着拥有凹陷处的那个立面的那一面了。

这个时候,位于量天尺左侧的小楼梯,在经过了同样的斜向上攀登,以及一次右拐,和再次斜向上攀登之后的二次右拐之后,同样来到了这座砖石小楼的背面。两侧的楼梯沿着对称轴,在这个背部的梯形立面中央相接,而两道楼梯会合的地方,自然也就是这一个梯形立面的顶端了。

在这里会合的两道楼梯呈“人”字形,并且顶端刚好就来到了小楼的上顶面。于是,攀爬小楼到此结束,这整座砖石结构的小楼的情况,也等于就此说清楚了。

为了防止有人在攀爬楼梯的时候不小心跌落下来,环形踏道筑有与台顶边沿等高的,差不多一米的阶栏。为了能够在梅雨季节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踏道四隅还各设有一个水孔,且水孔出口做石雕处理,大方美观。

事先规划出来的长方形用地,在整座建筑物全部完工之后,还没有被覆盖住的地方,全部种以小草。而单纯只是拥有这么一点小小的建筑以及绿化还不够,想要能够让这个景区吸引更多的来客,计家就必须得在建筑以及绿化完毕之后,在这里放置天文仪器。

“日晷当然是不能少的,什么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全部都可以来一个,小型的青铜圭表什么的,也可以在景区里面放一个。除了日晷和圭表这两种最为简单普通的,其他的器材自然也不能少。”

“当然,我这个人不是学天文的也不是搞地理的,对这些中国古代所发明以及使用的器材了解有限,顶多也就只是能够大致说一下它们的名称而已。想要让我把它们复原建造出来是根本就不可能的,我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具体制造参数,也没有办法详细说出它们的建造以及使用原理,这方面的事情就需要你们姐弟俩以及蔡叔去想办法了,反正我是无能为力的。”

完全不知道自己所看重的观星台这个建设项目其实是由莫名提出的,在完成了自己的建设工作之后,把剩下的工作全部都交给了计无忧和计无否,园冶提到的其他器材,包括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

“封建王朝时期毕竟崇尚皇权,而为了能够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时间空间的划分什么的当然也必须得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所以可想而知,想要在民间找到那些非常了不得的天文、历法仪器,是相当困难的。能够流传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仪器,大部分也被保存在了北京的观象台上,而我的手上是完全没有掌握着相关记载的。”

“行,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们姐弟俩以及蔡叔吧!我们会竭尽所能地找找看,能找到多少就找多少。想要把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文物拿到景区里面来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知道了它们的制造原理以及各种参数,想要在虚拟空间当中将它们复原出来是绝对可行的。”

“可以的话,等到景区开放的时候,还可以邀请那些天文爱好者在虚拟空间当中过夜,让他们得以在这个荒凉的景区山头观星,或者充分研究一下那些不依赖于太阳光的仪器,我觉得这样的旅游项目虽然不算是多么的大众,但是应该还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爱好者们的好评。”

结束了这一次的工作,只感觉自己日后应该都不会将建筑以及园林复原,与自然科学普及联系在一起了,园冶只感觉这一次的复原项目虽然建筑体量不大,但是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一点也不少。

“下次考不考虑弄一点和少数民族有关的?像是那些拥有穹顶的***式建筑,或者说是像外八庙那样的藏传佛教所特有的特色建筑,要不然,傣族人民所拥有的竹楼什么的,我感觉也不错啊!”

“等我再想想吧!毕竟中原地区还有好多非常值得的东西我还没弄呢!”面对着手上没有建筑图纸,但是却对这些特色建筑拥有少量了解的计家姐弟俩,园冶倒是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完成观星台的后续工作,好让自己也能沾沾光,参观一下她方才提到了名字但是却并不完全了解的那些古代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