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写,明早再说。
虽然确实存在将整个院子打横平放过来的做法,但是却并不代表一定会家家户户都这么做,小盘在解释说明过云南纳西族民居所特有的这种类型之后,又被身边的战士追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些在水网密布的地方建造起城镇的江南水乡,城区内部不是河道密布,拥有许许多多的小船自由往来穿梭吗?那么,在进出这样的城镇的时候,城门部分也是同样拥有水路的吗?”
战士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点子上。毕竟,假如城镇的城门根本就不允许船舶进出,那么,只拥有陆路的城门,其实就是和城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完全脱节的。
往来的商旅明明可以通过把货物搭载在小船上的方式,直接借助水流节省运输成本,却因为只拥有这样一座城门的关系,所以必须选择在进城之前雇佣路上运输队,随后把所有自己的商品从船上取下来,这样的做法瞬间就使得原本成本非常低廉、就是速度有点慢的水运,失去了它原本所具有的优势。
进城之后如果有必要,那么很有可能还需要把方才从船舶上面卸下来的货物,重新再搬运回到船只上,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太傻了,完全就是在浪费人力以及时间。所以,城镇规模不大的小地方也许还可以不去考虑水路上的所谓城门,可是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地方就不能这么做了。
“根据我从原野那里听来的说法,水路、陆路同时存在的这种城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留存了下来的。而这样一座城门就是苏州城盘门。”
根据书本上面的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的时候,已经在苏州这片区域生活的居民,就已经在苏州城盘门这个地方,修建属于城市的城门楼了。
虽然不知道时间追溯到那个时候的情况下,在这个选址上面修建起来的城门到底具体长什么样子,但是,应该是因为选址特别出色的缘故吧,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所留存下来的那道城门为止,苏州城盘门自春秋时期开始所拥有的位置就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动。
作为封建王朝结束之后好不容易才留存下来的孤例,盘门哪怕光是仅仅从自己所拥有的布局模式上来看,就相当具有历史价值。尽管,园冶曾经见到的盘门,它所拥有的木质城门楼,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原址上面重新复原建造起来的,但是,除了木质城门楼以外,盘门的其他部分,还是留存有许许多多的古代遗迹的。
在外型结构上面保持了元明时期的风貌,但是修建的年代却是元明清三朝都进行过复原翻修,这座城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同样也接受过工程修缮。
回溯历史,苏州城在宋代的时候被称之为平江府,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商业城市。由于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导致平江府的大部分城区都在战火当中被毁于一旦,因此,平江府原本所具有的众多城门,基本上全部都具有这种水陆两用的模式,在后世已经不可能看到了。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对水资源的大加利用,苏州城的水文环境相比起早就已经过去的宋代,已然发生了非常巨大的改变。水位的变化以及河道的淤塞,让许许多多原本可以畅通无阻的路线在后世都已经不再可用,因此,直到原野前去参观为止,都依旧还能够让船只在河道上面通行的盘门,才会显得更加的珍贵。
从半空中向下俯瞰,盘门在建筑布局上,其实和许许多多只拥有陆路的城门,并没有什么太多不一样的地方。
将城门面向城区外面的那一面作为前,而紧紧挨着城区范围的则作为后,盘门所拥有的后,自然是和将整个苏州城完全环绕起来的城墙融为一体的。
如果说环绕整座城市的城墙是宽度不够的四条线段所共同组合成为的一个长方形,那么,只需要在其中一条线段的两侧同样进行墙体增厚的设置,城门所在的地方就会拥有足够开阔的平面使用面积。原本不可能修建在城墙上面的建筑物,自然也就能够被抬上城门了。
盘门所拥有的木质建筑物不管是面阔还是进深,全部都是三个开间。由于在建筑物外围环绕着走廊的关系,所以,分布在建筑物四边的四条走廊,共同围合成为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框,与此同时也让建筑物多出了几根柱子,并且拥有了更加宽大的能够遮风挡雨的屋檐。
城门楼总共拥有两层,屋顶为歇山顶,一楼一层屋顶,并没有在顶楼进行重檐设计。从建筑物的形态上面来看,非常的质朴简单,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盘门最为与众不同的,当然还是水道。
由于中国人的居住环境本来就追求依山傍水,因此,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大型宫殿,它们的内部都有天然河流穿插流淌过。水道从宫墙所拥有的一角穿插进入,随后在提供了不错的水文环境之后离开,这样的河流少说也是肯定要在宫殿所拥有的围墙上面,开出出口和入口两个门洞的。
由于这样的门洞并不允许船只进出,所以,最简单的模式,就是把水门尺寸缩小,让它如同一座低矮拱桥的桥洞一般,在城墙上面营造出一个带有弧度的缺口,随后让水流通过这个缺口进出。缺口的高度并不足以让人挺直了腰板直立穿行,而只具有小孩子才能够轻松走过去的高度,这样的水门为了防止有心怀不轨的人进出,当然也需要安装上栅栏门。
水流能够通过栅栏门自由流淌,但是栅栏门之间的空隙却根本就不足以令人进出,这样的门洞与其说是门,其实更加类似于民宅所拥有的狗洞。但是苏州城所拥有的盘门可不一样。
站在城区外面打量这座城门所拥有的前侧,它的左边是水路,而右边则是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