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章 惹祸的水滴(1 / 2)我有一双鉴宝神瞳首页

“明坑歙石,银光牛毛双龙寿字砚,带有官砚气息。”

林阳看着台下众人,中气十足:

“这块砚台,是我前日在地摊偶然所得,各位掌柜若有意者购买,可上手一观。”

台下众人听了,纷纷来了兴趣。

明代老坑歙砚,比较难得。

保存至今的大多是收藏大家的家传递藏,有传承有来历。

像林阳这么一块干巴巴的砚台,上边既无铭刻,外部又不带饰盒,少之又少。

朱振山、卢允中等一干老人纷纷上前鉴验,观纹理、体质感、叩弹音。

稍顷,皆不露声色的返回座位。

最后,这块砚台被鑫和盛的林光正掌柜,以七十五万的高价拍下。

这价在林阳看来已经很高了。

不过,吴学道觉得,还是有点低了。

低不是低在砚台本身材质,而是低在无用砚名人。

似砚台这种东西,最值钱的就是人文价值。

要是砚台传自明代某位名家,那价值就会成倍的往上翻。

要是上边有名家铭刻,诗文题写,价值就更高了。

比方说,刚才这方砚台,要是崇祯皇帝用的,那价值怎么也得三百万起。

要是清代康熙、乾隆等御用砚台,还题有诗文,价格会更高。

吴学道相信。

只要林光正从古书文集等中,找到一个用类似砚台的记载,和某某历史名人扯上关系。

或者干脆杜撰一个可信的故事。

这块砚台的价值都会翻几倍不止。

“吴哥!这回真是赚大了!七十五万!我头一回见这么多钱。”

林阳看着银行到账信息,嘿嘿傻笑。

一遍一遍数着上边的零,数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数不够。

吴学道开玩笑道:“一会儿可得请客啊!

必须狠宰你一顿,什么鲍鱼、龙虾都得整上。”

卢文泽也在旁附和。

林阳爽快的答应:“没问题,想点什么管够,兄弟我请了。”

三人低声嬉笑间,又有一件藏品上拍。

“这只鸳鸯水滴,是王某在南方边境小城,于一家瓷器店偶得。”

文钧轩的王书逸指着手中水滴,唾沫横飞,极为得意:

“当时水滴上泥灰堆积,被掩盖了真容。

好在王某对瓷器略知一二,一搭眼就瞧出不对。

仔细端详后,认定其为汝窑。买回后清理完毕,更坚信了内心想法。

请各位大家鉴定指正,王某不胜感激。”

最后王书逸报的底价是,五百万。

听说是汝窑,下边的人都坐不住了。

汝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

釉色随光变换,犹如“雨过天晴云***”“千峰碧波翠来色”,极尽美妙。

釉厚声如磬,明润不刺目,素有“似玉非玉而胜玉”之称。

历代官藏、私藏,皆视若珍宝。

民间一直流传有一句俗语,叫“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吴学道听对方说手里的是汝瓷,兴趣大增,当即凝神看去。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又是一个古瓷拼接。

鸳鸯水滴上有些地方发黑,王书逸说是泥灰堆积,其实不尽然。

细细观察就能发现,发黑的地方,都是些内凹纹饰。

有些的确是灰土,但靠中间位置,则是为了掩盖拼接缝隙。

这件汝窑,半真半假,是用新瓷拼接而成。

虽说汝瓷片很值钱,但那是相对其他碎瓷片来说的夸张说法。

好一点的,顶天也就值个十几万。

一般的,卖个万八千不错了。

“走啊,看看去。汝窑!很难得的。”见吴学道兴趣索然的坐着不动,林阳拉着对方说道。

吴学道有些无奈的起身。

卢文泽心思细腻,靠近吴学道,小声道:

“是不是有问题?”

吴学道没想到卢文泽会这么问,他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看出问题了。

毕竟离着十多米远,要是能一眼看出汝瓷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