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的龙尾道又高又长,白玉石阶层层耸立,如腾龙甩尾于大殿东西两侧,气势凛然。
赵嘉容一步步踏上来,同齐王一道入殿,立于文官前列。
文武百官有序入殿站定后,太元帝在宦臣簇拥下姗姗来迟。宦官尖细的喊声在殿内回响,众臣应声跪伏行礼。
尔后,皇帝低沉平稳的声音随之响起:“众卿平身——”
众臣闻声起身。
赵嘉容和齐王并排而立,身后是一众文臣,以荣相荣廷为首,身前则是当朝储君赵嘉宸。她直起身时,目光所及便是太子头顶的冠冕,其上垂下来的玉珠轻轻晃动,令人微微目眩。
不出众人所料,朝会甫一开始,皇帝便叫此次回朝的大功臣谢青崖出列。
太元帝年四十许,正值壮年,眉宇间却有沉沉病气,登基近二十载少有称心如意之事,今日朝会倒是难得精神大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次大败吐蕃,收复安西二镇,朕心甚悦。”皇帝对谢青崖不吝赞美,大加封赏,“我大梁朝有十七郎这样的能人勇将,当真是国之幸事。”
谢青崖官服加身,剑眉朗目,气度不凡,不卑不亢地行礼回话:“陛下谬赞,此战全仰仗西北将士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战,微臣不过是沾了众将士的光罢了,不敢居功。”
赵嘉容垂着眼睫,不声不响地听着。
四下百官则明里暗里打量这位年轻的将军。其实谢青崖虽是初回京,百官却对他并不陌生。
他出身陈郡望族谢氏,祖上出过十几位宰辅,历经数朝,乃是京城头一等的名门望族。他在谢家行十七,母亲是昭平县主,祖父曾官至本朝中书令,为政事堂之首。年少时,他便进宫做了皇子伴读,常年出入皇宫,京城无人不知谢十七郎的名号。
如今虽则谢家老太爷早已致仕,朝中却依旧有不少陈郡谢氏出身的身居六部高位。到今日谢青崖回京,越发光耀了谢氏一族的门楣。
“十七郎谦虚了,庭州刺史冯戟上书的奏折朕皆阅过了,如若不是你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带兵上阵英勇抗敌,此战胜负难料。谢家效忠朝廷百年,向来以文拔萃,不想倒出了你这么个将才,当真难得。”太元帝言及此,示意身旁的掌事宦官,“传旨,封谢青崖为神策军大将军,统领京城禁军……”
皇帝话音未落,赵嘉容身后之人便沉声开口:“陛下三思。”
荣相不紧不慢地举着笏板出列:“禁军守卫皇都,责任重大,主将人选当慎之又慎,万望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百官之间目光交错,心思各异。
太元帝静了半晌,目光在众臣之间逡巡,忽然开口道:“靖安,你以为如何?”
赵嘉容眼皮子一跳,抬眼望过去,皇帝的神色晦暗难辨。
她微侧过头,迎着谢青崖望过来的目光,缓缓开口,掷地有声:“儿臣以为,谢将军年纪尚轻,经验不足,难堪如此大任。”
她话音落下,殿内静了片刻,不少视线在靖安公主和谢将军之间游移。
赵嘉容言罢,面无表情地收回目光。
众臣对公主此言并不意外。毕竟靖安公主身上可流着一半荣家的血,没有荣家,她哪能有如今恣意的日子。
意料之中又有些唏嘘,当年靖安公主大婚一事震动京城,后来和离收场也是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人后怨偶,人前仇敌,真是孽缘。
满殿皆是重臣,皇帝只挑靖安公主垂问,分明是已有向荣家妥协的意思,给自个儿寻个台阶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