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座院子(1 / 2)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首页

当白靖文走近,陈玉娘问:“饿了吗?先吃饭还是先去看房子?”

白靖文:“你们饿吗?”

陈玉娘:“我们倒好,中午吃了一些,就看你。”

白靖文:“我不饿,先看房子吧,晚上不用回去做了,我们找一家食肆。”

陈玉娘自然同意,白厚存摆好车凳扶她上了马车,白靖文自己也坐了上去,陈玉娘跟他说道:“走了一日,内城里街这边自是不同,比咱们小街小巷光景多了。”

白靖文道:“你和爹看好院子了吗?”

陈玉娘:“看了得有七八处,都是顶好的挑不出大毛病,就是想到你喜欢清净,最后选了三处安静又不太偏僻的,价格也公道,你先去看看,要是那三处都不合适,爹娘明天再帮你物色。”

白靖文:“好,我们一处处去看。”

陈玉娘点了点头,跟外面驾车的白厚存说道:“就挑最先看的那家走,那边最近。”

白厚存应了一声,赶着马车往崇文门里街方向走。

对于房子这种事白靖文其实不太讲究,以前是有个地方睡觉就行了,吃穿住行这些东西他都不太讲究,专门走这一趟更多是为了接受陈玉娘夫妇对他的心意,崇文门里街地段好,跟翰林院并不远,出了前门照东长安街直走,只要路上不拥堵,乘马车一两刻钟准到。

那便可想而知,距离中央官署群不到半个时辰车程,这里的房子自然金贵,符合天子脚下,百官群中的说法。

实际也是如此,白靖文下了车就见到穿着各色官服的官员在附近来来往往,看官服上的补子,很多都是六品以上的京官,这些官员基本都在这一带安家住下了。

既然到了里街,他们很快便去看了第一处,这是一座典型的一进四合院,白墙黑瓦,形制规整,陈玉娘说房主原是户部一位六品主事,今年京察升迁,调到南边徽州的淮宁府任四品知府去了,他五月就职之后,家属已经搬了过去,这座院子一直托牙行出售。

这座院子如何且先不说,看第二处。

第二处位置更好一些,院子也更大,是一座二进的四合院,原主人是太常寺一位博士,在太常寺干了半辈子,因是殿试二甲出身自己能力也并不出众,早被消磨了雄心壮志,便在太常寺这种“清水衙门”消了大半生,今年京察年岁到了便主动请辞告老还乡,吏部那边给了批复,于今年六月份检点行囊回云州老家去了,这座院子由他从商的长孙亲自兜售。

第三处位置就偏一些了,“出身”也不是太好。

这座院子原本属于浙州一位商贾,他做的是丝绸生意,专门往来京城与东南富饶州郡之间贩卖丝绸,只因今年五月连续下了半个月大雨,江河涨水,陆路泥泞,他的货物耽搁了行程,没能及时到京城交付,被买主拿着合约告到京兆府索要赔偿,京兆府那边发了牌票拿人,要求他照约赔偿,他拿不出钱,官府便将他的院子收了抵价。

白靖文看了,这座院子也是二进,区别在于它不是典型的四合院规制,因为它在正房正厅的基础上多建了一层,也就是说它是两层楼宇。

三座院子,三份人生。

很显然,如果不是白靖文穿越过来,如果状元白靖文没有因为翰林院那场火灾殒命,那么他或许就会在这其中一个院子多添加一份人生,娶妻生子,三年转职,要么得以留在翰林院升任学士,或者到六部担任员外郎,运气更好直接进中书省,兜兜转转,升降皆由天定,往往复复,去留又是一生。

当然了,白靖文不会选择这种人生,他选择了第三处的房子。

理由很简单,两层楼,站得高,看得远。

看了一圈下来,他说:“就这一处吧。”

陈玉娘有些意外,问道:“这么快决定吗?要不要再看看?还有很多的。”

白靖文:“这一处价格怎么样?”

陈玉娘:“不高不低,比第一处高些,比第二处少些。”

白靖文:“我是说买了这一处,你们还有足够的钱周转吗?我知道你们也不容易,粮铺和西郊田庄那边都要钱用,我们家养活着下面好几家人。”

陈玉娘笑言:“这你不用操心,爹娘有分寸。”

白厚存也说道:“我和你娘心里有数。”

白靖文:“那就这一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