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秦国是没有商人和游侠的,身为大秦子民,一出生就注定这一辈子只能做两件事——种地和当兵。
种地是为了给国家多交赋税,以便国家能养得起更多的士兵,当兵则是为了给国家打仗、抢地盘。
至于经商、游侠,不存在的。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奖励耕战,他认为国家的物质财富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只有多种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士兵。
至于商人,只不过是将东西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而已,并不生产物质财富。他们的行为只会使得自己的腰包变鼓,不会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所以韩非子将他们列为五蠹之一。
因而,秦国的变法说到底就是把国内人的其他路都堵死,让他们只能种地和当兵。这么做对于秦国的国力增强确实有很大的好处,毕竟国力说到底就是君王的掌控力,像东方六国的君主那样,将土地都分封给了子弟和权臣,虽然名义上是一国之君,但是却无法掌握住全国的资源来和秦国对抗,这也是他们被逐一灭掉的根本原因。
然而,凡是都有一个度。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将这种制度推到了极致,使得原来六国的人民不仅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还要服大量的徭役,除此之外还不许聚会、不许参加娱乐活动,完全将六国的百姓当成了给他个人当牛做马的奴隶。
嬴政这么做是违背人类天性的,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除了干活吃饭之外,还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与人交往,而秦国将这些全都剥夺,让百姓只能像牛马一样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活,又怎能不招致人民的愿望?
根据史料记载,在嬴政还活着的时候,全国各地就出现了不少盗贼,甚至他又一次微服出巡的时候,就在咸阳附近遇到了盗贼,幸好被卫士击退。
后来的汉高祖和梁王彭越等人都是这个时候落得草,这就足以见嬴政将当时的社会矛盾激化到了什么地步。
然而,身为丞相的李斯又干了什么呢?不禁没有劝谏嬴政,反而推波助澜,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得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终于是嬴政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始皇帝死而地分”。
后世之人对于强秦的二世而亡始终抱有强烈的研究兴趣,无数的人发表过无数的文章来总结秦国的经验教训。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国灭亡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向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不过,笔者认为,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最为精辟的还是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萧相国世家》里借他人之口说出“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天下”的至理名言,真可谓一语中的。
如果秦国能少搞一些形象工程,暂时延缓修长城的工期,那秦朝必然不至于二世而亡。
虽然秦始皇修长城客观上为抵御匈奴做出了贡献,但是以秦国的军力,实在是没有那个必要,更何况,若是中原国家强大,就算不修长城胡虏也不敢犯,若是国力衰微,一个长城又何足可恃?长城再坚固也是需要人守的,万里长城,守哪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