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快点带家里孩子来县城尝尝大包子热馄饨啊。
街边粮店许温也走进去打听,小米黄米这样的粗粮一斗价格大约二三十文波动,大米白面一斗五六十文。
即使在许温眼里并不算大的县城,衣鞋价格区间折射了这里的贫富差距,多数衣鞋价格并不高,十几二十文,好一些的三四十文。
也有门面一看就是做富人生意的,一套衣物甚至好几两也是有的,旁边招牌写着京城样式。
许温从这些价格中不断认识着这个社会的现状,尤其是当她看到书籍笔墨价格之高,一本书普遍要两三两银子,最简单的笔墨一套也要一两银子。
时间已经中午,许温就着自带的水吃了几口杂面窝头,最终停在了这间最著名的书坊前。
看着招牌上大大的李氏书坊四个字,这就是许温今天的目标。
进出书坊的不管是学子还是学子的家人,衣着明显比其他人高一个档次。此时深秋,依然有不少手持折扇。偶尔也有戴着帏帽的男子,身后都跟着小厮,直接被店家迎入专门的室内。
许温的出现,很快引起了旁边人注意。她衣着破旧,但她形象好啊。尤其是周身气度,一看就是经常出入这样场合的读书人。
店里小二都有一双厉眼,搭眼扫过她廉价的衣物,在她那双明显养尊处优的手上顿了顿,殷勤上前。即使是落魄的读书人,也一定是个读书人。
“我想给贵店抄书,不知可有合适的?”
小二了然,把许温引入店后另一间屋子。屋内除了三十岁左右的东家,还有一个青衫学子,长相白皙俊气,十六七岁的样子,正从东家手里接过一册书,约定好了交书时间,拱手后离开,视线与许温相接,双方客气地互相点头。
东家看起来儒雅和气,一边请许温入座,一边道刚刚那个学子是县书院颇有名气的少年天才徐放,一直为书店抄书。
许温点点头,这个徐放骨架纤细,看来这个时代的女子也不都是她在村里见到的那样,还是很具有多样性的。
许温一手抚平纸张,另一手执笔舔墨,用两种字体写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她打小跟着外祖父练字,外祖父最自得的不是他的身份,而是他的“三个一”。一笔字,一张古琴,一肚子经典。许温的字师从外祖,更兼得当时数位有名书法大家指点。
轻轻巧巧写下的八个字,让尚带一丝漫不经心边收拾边闲话两句的东家一下子郑重起来。他放下了手中的书,两手拿起这张纸,边看边啧啧赞叹好字。
真是好字!
“我用这个字体抄书,另外这种字体,东家您收着,看看可有人需要?”
东家这时候再次认真打量许温,人物一流,更兼这种好字,绝非一般人家人物。只不知道为何沦落至此,想必其中曲折不足为外人道,是值得注意结交的人物。
思量再三,东家开出了一两银子一册的抄书价格。反复强调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品,不是这样的字,初给店里抄书的,东家给半吊钱已是个不错的价格了。
东家慧眼,结交之意已经表现了出来。
许温自然表示感激。
当许温提出使用店里纸笔,在店中抄写的要求的时候东家也热情应允,还专门给她上了茶。
许温开始抄书的时候,东家急匆匆带着许温的这纸字出了店门向东。那里有一片县城富人居住的街坊,书店背后的大老板这几天就落脚在那里。
当小二下板子关店门的时候,许温才终于动了动,站起来帮小二一起关店。就着茶水,吃光了一个杂粮窝头,漱口洗手后,在油灯下,许温再次执笔,投入她的抄写大业中。
许温一口气抄写到第二天,这天李有福两位老人要回去了。许温不能跟车回去,特地买了六个素包六个肉包托李有福两位带回去,顺便跟家里人解释她暂时不能回去。
奈何李有福不在跟前,这个李大爷话倒是不少,耳朵好像不是太好使,三两句话也跟他说不明白。她说一句,他不是听不清就是听不懂,还有三百句闲话要问清楚。
本来打算解释的许温彻底放弃了,只能就托他两件事:带包子回,跟陆卓说她有事不能回去,让他们放心。
就说清楚这两句话,比她抄了半天书还累。
许温回到书店,执笔继续抄写。
却不知道因为她没有一起回去,西里村起了好大的风波。
流言蜚语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