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明末困局,一力破万法(求收藏)(1 / 2)崇祯:拯救大明从刷副本开始首页

也正是因此,导致明末士兵战力两极分化越发严重。将领们的家丁或者说私兵自然是极其能打的,如辽东系的“关宁军”、孙传庭的“秦兵”等等;但是不能打的也是真不能打,左良玉手底下号称八十万大军,但当后来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后从湖北撤退的时候,原本据守武昌的左良玉慌忙率领大军毫无战心的往长江下游退却,后来这支大军投降了清兵,但最终满清只收编了其中三万人,余者悉数遣散。

这也就是大明军制在眼下最大的弊病。

同样的,这也是朱由检盯上军户制的原因。只有废除军户制,他才不用从国库掏钱养着一批只存在于账面上的大军,才能省出一批粮饷来募兵练兵,才能重振大明的荣光。而若继续保持现状,纵然他有副本可下,有后世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最多也就是帮大明续命数载,想要中兴乃至追上西方,绝无可能。

但军户制也是祖制,而且还是正儿八经被朱元璋写进《皇明祖训》里的祖制。而对于大明的历代帝王来说,除了明成祖朱棣,其他皇帝最头疼的就是这个所谓“祖制”。无论想做些什么,只要遇上“祖制”,言官们就一定会逮着这个机会骂上几天甚至几个月。

像当初武宗皇帝朱厚照的“豹房”、世宗皇帝朱厚熜的“西苑”等,无一不是他们面对“祖制”无力反抗之下不得已灵活变通的产物。

当然,这也不止大明一代头疼,华夏朝廷历来都是这个德性,祖宗之法大于天。一代名相王安石,背后站着一个鼎力支持的宋神宗,君臣二人最终也没能撬动“祖制”这一块顽石,反倒是让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来来回回斗了几十年,最终一股脑被金人打包带到了北方。

相比之下,本朝的张居正就聪明的多了。虽然行的是改革之事,但偏偏被他附会上了“祖制”,于是乎近乎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的张大学士高举“祖制”大旗,将所有反对者打成反对祖制,最终才算是将改革成果推行下去。当然,万历皇帝之后的反弹导致轰轰烈烈的张居正改革最终难逃人亡政息的下场,那就不是眼下朱由检该探究的问题了。

这个套路后来被清末的维新党人学习借鉴,才有了康有为那本大名鼎鼎的《孔子改制考》。

这个套路,才是眼下最适合朱由检的。

而在这之前,他当然要收集充足的理论依据来作为支撑了。所以,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很“不幸”的又一次被他单独召对。

而朱由检也很清楚,也只有在眼下这个环境,他才有可能听到陈新甲的真实想法。

如果换了在朝堂上,这个问题甚至是根本没有人敢搭腔的。一来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钱粮去处理这个问题,连卫所的粮饷都支撑不起,又哪里来的钱粮去募兵呢?更何况,废除卫所军户之后,这批军户又该怎么安置呢?种地?别开玩笑了,要是能种地,李自成张献忠犯得着兢兢业业的一反就是几十年吗?二来,一旦废除卫所制,且不说会影响地方多少人的利益,单单朝堂上这帮道貌岸然的大员勋贵们,一个个这些年在卫所制上面也没少捞好处。这其中有多大的利益勾连,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是最清楚的,自然不可能支持朱由检废除卫所制。

“爱卿放心说,今日之话,出卿之口,入朕之耳,不会再有第三个人知道。况且,纵然朕欲有所动作,此事亦非一朝一夕可成,朕不会贸然动作。”朱由检扫了一眼四下的锦衣卫,见他们都识趣的又退了几步,方才对陈新甲露出一抹亲切的笑容。

“那请陛下恕臣直言。窃以为,我大明开朝三百年,鼎定九边,河清海晏,卫所制功不可没。但时至今日,卫所却已是弊病丛生。因此臣以为,要想外敌建奴、内平流寇,卫所制或许确实应当稍作调整。”虽然陈新甲的话语依然比较空洞,但至少他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所以朱由检也没有再追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