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麾下如今有三万余人,子师兄觉得你我可以与太傅翻脸吗?”
董卓说的这个数字并没有水分,西军三千人是满额,并州军的万余人也没有因丁原的死亡而溃逃多少。
都亭军在宫变前后损失不多,除了吴匡部五千余人被张辽冲散,还有一些因许凉、伍宕被杀而逃走的,现在归董卓统领的还有不到两万人。
而袁隗这边,司隶校尉袁绍出奔,两宫禁军因正在审查,又没有多少战斗力,董卓觉得自己未必不能与袁隗碰一碰。
“西园军虽没了主官,可必定不会受司空指挥,难保袁氏有其他后手。”
“可西园兵也就两万出头,再除去上军那五千人的话,兵力也只有我一半。”董卓其实并不想与袁氏撕破脸皮,他只是想从王允这里搜集些消息,董旻虽也在京城,可无兵无权,知道的消息远没有世家大族多。
“东郡太守乔瑁引四千兵驻成皋,按道理,兖州各郡也不会少于两万五千兵。”
“所以我将都亭军全派至旋门,依城关而据守,再说了,就算从兖州调兵也没那么快,况且调兵的诏书出不了尚书。”
蔡邕已经被董卓送到了尚书台,此人绝不会让调州郡兵的诏命通过,就算袁隗强压,一来一回也需要数日时间。
“司空莫要忘了城门校尉朱儁,还有豫州刺史黄琬。朱公伟能放三千人入河南,但若是京师再乱,他可不会再袖手旁观。黄子琰虽是杨氏门生,可此前纠奏了鲍洪,怕是会站在太傅一边。而且,司空并无权限处置武库之事。”
朱儁是会稽人,黄琬是江夏人,两人即便不跟袁隗一条心,也绝不会站在董卓一边。王允的话算是给董卓泼了盆冷水,可董卓的脸上并没有异样。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有下人端来烛火,放在房间中。摇曳的烛火跳动,映照在王允微动的脸颊。
“不知司空有没有去大司农府调粮了?”
“来见你之前就已经办好此事了,大司农府库中的粮食还够京师军队吃两月有余,各州郡在十月前后就会将新粮送来。”
此事是董旻去办的,三公中,司空是大司农的直属上级,只要数额不大,一般的大司农不会拂司空的面子。董旻只带着司空印玺过去,就调了三万石粮草给都亭军,足以供其一月之用。(注)
“既然粮草足够,就不用担心士卒哗变,只要司空约束好部曲,京师也不会再乱。京师不乱,太傅必不会妄动,我亦可助司空一臂之力。”王允答应了董卓任尚书令,但还是提醒了一句:“太傅也要脸面,司空要考虑此事。”
王允是建议董卓妥协,但董卓是不会交出兵权的,但如果这样,就只有奏请皇帝封赏袁氏,和举荐袁氏一党两条路。
“我已奏请刘岱、韩馥、孔伷等人出镇地方,不知子师还有何法可教我?”提拔袁氏门生撬墙角,让这些新任的刺史有所顾忌,顺便将黄琬这个腹心只患调入京中来。此举不仅卖了袁氏面子,也是给董卓邀名。
“袁本初不是出奔了吗?既然他叔父不给他封赏,司空可以卖这个人情,给他封个爵位,再挑个离京师远的地方给他任太守。他不是爱诛宦官吗?冀州青州之地,宦官亲族可多了去了。我留下的这河南尹可以给黄琬,也不算委屈他。不过这还不够,不够给太傅面子。”
“那依子师之见?”
“将城门校尉给他,朱儁是会稽人,又是功勋卓著的宿将,换个袁氏的人也算不错。”
董卓听着王允的话,不住地点头,心中则暗暗盘算着城门校尉的人选。
···
开阳门旁的院落中,何苗正听着手下人的汇报。
“你说找不到何长寿?”
“小人在府中内外都问了,都说没见过管家。”
何苗是让人找何长寿运粮的,既然找不到就只能自己派人运了。吩咐下去后,何苗又在思考自己的谋划有没有遗漏。
姚期募的兵都是携家带小的青壮,速度最慢,所以走在最前面。在姚期过伊阙,传回消息后,郭大会带着蒋正的一五百人先走,之后是何苗自己率领郭大手下的一千人,和蒋正剩下的五百人骑马南下,最后由张辽殿后。
这种方式能尽可能保证蒋正的手下不逃跑,分作四批走也方便运输粮草。除去让何长寿去购买的,姚期早就在何苗的指示下搜集了近万石粮,都是在洛阳周边购买的新粮。
“车骑在想何事,如此出神?”屋内的荀彧听不到说话声,开口问道。
何苗转身看到荀彧挪到床铺边缘,感觉走进屋内,说道:“伤口还未痊愈,尽量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