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章华夏海洋打捞的伤疤(2 / 2)四合院之我是学神首页

这件事王洛不得不说,没办法,这是有原因的,不但是现在,就是在80年代以后,这种事情还发生过呢,比如“南京号”,就是最真实的桉例。

根据后世的史料记载,公元1752年,那时候正是华夏清统治时期,在位的皇帝是乾隆帝。这年冬天,一艘名为“哥德马尔森”号的商船,船上载满了华夏的瓷器和黄金,从金陵开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这是一艘满载货物的船,若是能够顺利到达,就能获得巨大的受益,但船只在航行了十六天后,就在华夏南海的水域因为触礁而沉没了,这艘船也有另外一个名字,那时候的人们叫它“南京号”。这并不是第一艘在南海流域沉默的船只,据统计,华夏有超过两千艘商船在南海沉没,可以说,南海海域的海底,可能藏有无数的珍宝。

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外有很多人成立了探险队,对我国的南海海域进行勘探,想要找出沉没在海底的珍宝。

还真别说,有的人就靠着这个打捞华夏古代沉船,获取其中的宝物,而发了家,其中最为猖獗的,是一个名为迈克哈彻的老外。

迈克哈彻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是饱受贫困之苦,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他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设立为寻宝。

1970年,迈克哈彻成立了一家商业打捞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华夏南海区域。

1984年,迈克哈彻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桉馆中,偶然发现了关于1752年沉没的“南京号”的相关记载,根据已有的一些资料,以及相关的航海日记,他很快就确定了沉船的地点。

迈克哈彻带着自己的探险队,来到华夏南海,经过长时间的勘测之后,他很快就发现了沉没的“南京号”,并开始对沉船进行打捞。

毫无疑问,这一次打捞的收获非常的丰富,清朝瓷器上百万件,一百多块金锭,这么多的瓷器,他一下子花了眼,打捞队的人也花了眼。

华夏一直以来都以瓷器着称,连我们的英文名都是“a”,与瓷器同名。

上百万件的瓷器,要是卖出去,就当真是发了财,但迈克哈彻并不这么想,他没想过会捞出这么多。

“物以稀为贵”,东西一多,就不值钱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他将65万件瓷器砸碎,仅仅保留23.9万件青花瓷器。

因为在瓷器中,青花瓷一般是最值钱的,剩下的65万件文物,不管是否有价值,更不管它的制造工艺,或是文物身上的历史,统统都被砸碎了。这件事情成为了我国考古历史上的伤疤,而仅仅是剩下的二十多万件青花瓷,也已经让迈克哈彻获利数亿元。

沉船是在南海打捞的,按照国际规定,这本应该是我国所有,哈彻将船和瓷器拖到了公海,说是在公海上打捞的。

一年以后,沉船因为无人认领,被判定为哈彻所有,就这样,专家既是有心,也无力追回这些文物了。从此以后,他就像是在南海扎了根似的,有了钱,就能够聘请更专业的打捞人员,购买更专业的打捞设备,而为了找到华夏古代沉船的位置,他也翻遍了华夏的古籍。

1999年,他又在印尼海域发现了华夏沉船“泰兴号”,花费大量的资金,将其从印尼海底捞出,一下子又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就因为这几件事,王洛希望国家的海洋打捞工作能够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