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一切,苏哲开始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放在办公桌上的水杯已经见底了,半斤剥开的大白兔奶糖只剩下了三颗。
办公桌上铺满了写满公式和数据的4纸。
苏哲在4纸上写下最后一个公式,他满脸笑容的放下了手中的笔。
“成了!氢、钙,我找你俩找的好辛苦啊!”
他站了起来,脱掉上身已经湿透了的恤,叠在一起,一扭,半斤汗水被扭了出来。
接着,拿毛巾擦了擦,额头上,身上都是汗水。
他开始建模的对象是硅,第二个是氢。
很辛运,基本可以确定,带负电的离子束中的自由高能电子轰击了光学镜头中的钙原子,通过转化、跃迁,钙原子释放了波长1.25纳米的射线。
紧接着,氢原子吸收了波长1.25纳米的射线,一段时间后,当然,这里的一段时间是极短极短的。
氢原子吸收了波长1.25纳米的射线,释放了波长0.02纳米的射线。
这时候,他是异常兴奋的。
接着计算了第三个、第四个,直到第六个都没能确定波长0.1纳米射线的目标源。
等计算完最后一个元素钙的时候,他无奈的笑了,不知这样的结果是幸还是不幸。
最后确定,波长0.1纳米的射线是钙原子发出来的。
带负电的离子束中的高能自由电子轰击光学镜头镜片中的铅原子,铅原子吸收了电子的能量后释放了波长1.36纳米的射线。
钙原子在吸收波长1.36纳米的射线后,释放了波长0.1纳米的射线。
整个计算过程中,基本上都在脑中进行的,而铺满办公桌的4纸上写的都是关键的公式和计算结果。
当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钙原子吸收和释放的能量有些差别,但不影响模型的整体。
苏哲将身上的汗擦干,将扭干的恤穿在身上,开始整理桌上的4纸。
十四组模型分类整理好,将符合数据的波长1.25纳米的射线和氢原子、波长1.36纳米的射线和钙原子这两组单独挑出来放好。
在计算的过程中,他还注意到,环境的因素特别重要,如温度,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做完这些,他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饥饿感随即而来,肚子开始不停的叫着。
“饿啊!太饿了!”苏哲说完,将桌上仅剩的三颗大白兔奶糖塞进了口中。
奶香味直冲大脑的时候,他想的却是接下来要做的事。
理论上已经确定了,接下来要找的是现实中的证据。
物理的美就在这,不管理论、逻辑多么的正确、自洽,都需要用现实中的现象,也就是实验数据去证实。
他要找到现实中的证据来证实:
氢原子在特定的环境下吸收波长1.25纳米的射线后会释放波长0.02纳米的射线。
钙原子在特定的环境下吸收波长1.36纳米的射线后会释放波长0.1纳米的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