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众官员因为晋帝这番话在交头接耳,连带着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物的吏部尚书鲍元卜也不由和旁边的好友工部尚书林开小声交谈起来。
其中,反应最快的还是左右二相。
身为朝中一相,黄相对于沈相这个对头尤为关注,因此很早就知道,这沈相因为独子之事早已对探花郎不喜,再之后探花郎更是在河西府断其一臂膀,由此可见,在探花郎有莫大靠山之下,沈相那种明明恨得牙痒痒,却是又拿探花郎没法子的心理有多么的美妙。
晋帝话落,他只稍一想就回神过来,对于探花郎这样的人才,拉拢不起,至少也不要得罪,黄相拱手,欲要出列,对头的沈相眼疾手快,比他更快一步拱手而出。
沈相道,“皇上,昔年烽烟四起之时,高祖不忍天下民不聊生,遂起兵平乱,解救苍生。彼时,高祖一声号召,天下英才无不响应助力,后军中缺乏粮草,有康宁府海家富农海昆献新种番薯为粮,平我晋军缺粮之机,自此,我军在高祖带领下所向披靡,不多三月,遂平定天下战乱,后高祖定都盛京以后,海昆更是因此而以平民之身份受封世袭的康宁郡王。”
说到这里,沈相更为言辞恳切,他道,”我大晋泱泱大国,人才辈出,高祖雄才伟略,乱世有海昆献番薯新粮,而今,陛下英明神武,知人善用,当得天下明君,即便是繁华盛世,亦也有探花郎奉新种洋芋,此乃我大晋繁华吉兆也!探花郎发现新粮,委实功不可没,此为他的一功。另,他在南阳任期将近四年的时间,这期间,受当初的突厥所影响留存下的百年毒瘤难民窟因此而拔出,此也可视为一功。“
”再加上这些年探花郎殚精竭虑,一边为曾是难民窟无家可归的百姓大兴土木建造家园,落户南阳,让百姓心有归属,异族感恩戴德,一边在南阳引商入流,随着各路商家因为洋芋的进驻,贫瘠的中等县城俨然因此而变成富裕大县,发动的经济,甚至于带动了周边县城等地方的发展,南阳如今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其中固然有百姓秉承美德的品性,但也不乏探花郎教化之功,更别说,探花郎在南阳设立了天青书局,其中所设,天文地理,律法农商,应有尽有,想必,不出十年,那个曾经的边陲小地必然会因为探花郎的推动而变成下一个文人之乡。”
”皇上“沈相说到这里喘息了一会才接着道,”天恩浩荡,探花郎今日之功早已不是昔年的海昆所比,微臣觉得,这又岂是区区一个郡王之位可比的?”
说着他看了一眼吏部尚书,“吏部的鲍尚书以为如何?”
他以为如何?你话都说了一大堆了,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部都说尽了,现在还来问他,有意思么?鲍元卜心里腹诽着,面上不显山水,作犹豫状道,“按左相大人的说法,探花郎在任期间的功绩委实不小,若是按着例年的例子来封赏,想必是有些委屈探花郎了。只是,探花郎到底是个做实事的,皇上,微臣以为还要再三思量。”
”哦???“晋帝语带兴味,”怎么个思量法?“
鲍元卜道,”探花郎是个做实事的,但,朝中如今五品以上皆无空悬,而五品之下,虽然多有实务,但探花郎身上功绩之高,若是就此而封,倒是有些有公而不赏的贬罚之意,皇上,探花郎这些年为南阳鞠躬尽瘁,咱们可不能让他心寒才是。“
黄相这时候也道,”鲍尚书说的极是,臣附议。“话落,他身后的群臣连忙跟风。
如此,一朝官员讨论了大半天,直到散朝都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
周王和一干官员出了金銮殿,走下了云梯后,身后急急忙忙的跑来一个小太监在他的耳边不知道说了什么,他又折身返回,一干大小官员停住了脚步看着,冷风刮着飞雪,直到那道红色的身影消失,众人这才彷佛被冷醒回神,纷纷相拥着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