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后,两队士兵在园内集合,一人上前报:“回大人,并未发现贼人踪迹。”
“哦,看来是那贼人已经遁逃了,你们还不快去追?”他早就猜到了,这只不过是用来搜查李家的借口罢了。
士兵听令离开后,宇文述转头对一旁的李珉道:“真是对不住了,不过我想李大人应当知道孰轻孰重吧!”
李珉虽然内心气愤不已,面上仍然不动声色答道:“宇文公不必如此,我明白的,望您能早日抓到贼人,护卫陛下平安。”
“好说好说!那我就告辞了!恕不远送!”李珉直等到宇文述走远,才回书房,发现父亲果然在这里。
......
“父亲,宇文述此次前来是疑心我们和杨世叔吗”,李珉直接问道。
“杨兄一直是陛下怀疑的对象,因为我们两家交好,陛下自然会派宇文述前来,没想到他竟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搜查,其实无论宇文述搜查结果如何,在陛下眼里我们家已经和杨家分不开了。”李子雄叹道,自家已经和杨氏一族同乘一条船,和杨家拼一把虽然前途未卜但还能有个未来,要是毫无作为只能原地等死。
自小在父亲跟前长大的李珉一直视其为参天大树,父亲说什么无有不从,他明白事已至此根本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从父亲书房离开的他径直去了李流月的房间,韦氏正同乳母一起照顾孩子,看到他有话想说,韦氏便示意乳母退下。
李珉直接坐到了床边,握着韦氏的手摩挲道:“现下宇文述步步紧逼,定是陛下授意,杨李两家只能静观其变了。”
韦氏虽然觉得不妥,但是事情已成定局,她也无可奈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现在还是先转移下夫君的注意力吧,于是她主动挑起话头道:“今日我叔父叔母遣人来了,送了好些东西呢!”
“那二老可有说些什么?”听李珉问起,她便说:“说了想我,也想看看阿月,只是近些日子叔父身体抱恙,叔母要照顾,两人都无法前来,盼望我带阿月去一趟杜陵呢!”
还没等丈夫说话,她又继续道:“只是我适才已经去信拒绝了,阿月好很小不适宜长途跋涉,不过今后总有机会的,”她用手抚摸着李流月圆圆的小脑袋说:“是不是呀?我们阿月将来一定会去看更大的世界,带着你外祖父、外祖母和阿娘的思念,天高海阔、任意翱翔!”
其实她和夫君都明白,这么说只是借口而已,她不能回杜棱是因为李家的一举一动都在宇文述的监视下,按韦氏所想,如果不追随杨玄感还好,奈何木已成舟,事到临头悔之晚矣。
......
大业八年,隋炀帝诏令百官,大举讨伐高句丽,亲授节度,于蓟城发兵,大军有两百万之众,每日发一军,竟四十日后才发完,全军首尾相接,盛况空前。
陛下于都城坐镇指挥作战,命令百万大军数十将领不可擅专,全军行止作战皆听陛下号令,时任左侯卫大将军段文振出兵后再行军路上一病不起,临死前提出出兵建议,希望得到陛下采纳,奈何当今陛下刚愎自用,隋军大败!此战劳民伤财、死伤者众。
大隋境内反对的声音愈发高涨,可当今陛下仍顾自认为“蚍蜉焉能撼动大象”,每日沉浸在裴矩等人的谄媚中,哪里知道民心所向。
这一切似乎都与努力联系爬和翻身的李流月毫无关系,可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阴霾悄然而至,只是人们都没有察觉。
李子雄认为,陛下想要东征高句丽的欲望不会就因为一次失败而消散。
果不其然,大业九年正月,隋炀帝再次下令征讨高句丽,杨玄感奉旨于黎阳为大军督运军粮,这就是他们等待的良机。
在路上杨玄感发现果然如自己所想,沿路百姓对陛下之**怨声载道,他与王仲伯、赵怀义相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三人决定先法制人,阻断隋炀帝大军之水粮,使其不得饱食。
他先在当地振臂一呼,结果一呼百应,只隔了几日,就已经有十万民众追随杨玄感起兵反隋,然而他太过高估自己,并没有听从李密的建议,独断专行导致错失进攻良机,在隋军拖延下隋炀帝大军将至,之后他听从李子雄建议向西进攻关中地区,不曾想到关中易守难攻,最后兵败。
作者题外话】:因为主角此时还是个孩子,所以对她的描写不多,现在只是多介绍一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