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六章:突起变故(求月票,晚上应该还有一章)(1 / 2)从宗正寺走出来的千古一帝首页

腊月十五。

天气阴寒。

比天气还要阴寒的则是京兆府大堂内的气氛。

卯时方至(早上五点。)

京兆府大堂内便已然站满了官吏。

烛光的照耀下。

官吏们布满疲倦的脸庞上带着挥之不去的愁容。

昨夜天气巨变。

长安城四方城墙外冻死者足足四千余人。

若是以往,一夜之间死去四千余人这实在是太正常了。

但莫要忘了,那是以往!

自许奕接任京兆尹之后。

城外死伤的灾民数量每一日都是断崖式的下跌。

最近几日,死伤灾民数量甚至已经控制到了五百以内。

而现如今,一夜之间,再度回到了从前。

偏偏,京兆府官吏们已然拼尽了全力!

这几日购置的物资也好,百姓、大型商行‘捐赠’的物资也罢。

只要是能够御寒的,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运往各处灾民聚集地。

可即使这般,仍是远远不够。

任谁拼尽全力后却换来这么一个结果,其内心深处都不会好受。

桌案之后。

许奕缓缓起身看向下方官吏们,沉声道:“诸君已然拼尽全力,无需自责。”

此言一出,大堂内超八成官吏瞬间红润了眼眶。

无论怎么说,至少,他们的付出许奕看到了。

许奕踱步桌案,沉声道:“赈灾是一场持久战,一时的失利算不得什么。”

“我知诸君心中难受,我亦难受。”

“可,难受它解决不了问题!诸君若是这个时候丧失了斗志。”

“不用等到天黑,便会有超过五千灾民,因天气突变而死去。”

“若是一直这般持续下去,用不了多久,长安城外将会再度尸横遍野。”

话音落罢。

京兆府官吏们无不面色一滞。

道理他们都懂,可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物资,让他们如何努力?难不成那棉被、棉衣、帐篷等物还能凭白冒出来?

户部主簿擦了擦湿润的双眼。

出列拱手道:“大人,我等也不想丧失斗志啊,可......可现在,棉被、棉服、帐篷、铁炉、木炭,一样都无啊。”

许奕目光平静道:“赈灾物资的问题无需诸君担忧,本官自会前去筹集。”

“现如今,诸君所需做的便是歇息!养足精神准备再战!”

话音落罢。

许奕深深地看向下方官吏。

在场官吏有一算一,皆已一天一夜未眠。

若是继续这般下去,不等许奕筹集到足够的物资。

官吏们便先倒下了!

许奕目光停留在张开源身上,吩咐道:“将大家歇息之地安排妥当,一切等我回来再说!”

话音落罢。

许奕大踏步朝着大堂外走去。

刹那间,无数双布满疲倦的目光深深地看向那道坚定前行的背影。

不知为何,这一刻所有人心里都异常堵得慌。

好似心头忽然出现一无法负担的巨大石头一般。

众人一日一夜未眠,许奕何尝不是?

“大人!我随你同去!”户房年过半百的主簿深呼吸一口气,大喊一声,随即迈着踉跄的步伐追出了大堂。

“我也去!”

“还有我!”

“算我一个!”

“不能让大人替我们扛下所有!”

“对!户部今日若是不拨给御寒物资,老夫今日便跪死在户部门口!”

“算上我!一把老骨头了!糊涂半辈子了!损了半辈子阴德了!好不容易想做回好人,积攒一点阴德!他奶奶的!谁拦着我!我就和谁拼了!”

刹那间,京兆府大堂内仿佛燃起了一团火。

一个又一个京兆府官吏踊跃着踏出大堂。

无论年老年幼,无论之前是好是坏。

这一刻,他们,一条心。

......

京兆府大堂外的天空灰蒙蒙的。

寒风穿透棉衣,刮过血肉,直入骨髓。

许奕转过身,望向身后一个个布满了疲倦的脸庞。

听着他们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

不知不觉间,眼眶竟微微湿润起来。

许奕拱手深深一拜,笑道:“诸君请回吧,户部不是什么龙潭虎穴,本官去去便来。”

话音落罢。

许奕看向大堂门口的张开源。

张开源心中叹息一声,大声劝阻道:“诸位还是听大人的话,暂且歇息!若不然,就算大人筹来了物资,也无人分派,到时候岂不是更麻烦。”

“更何况,大人是皇子,就算借给户部十个胆,他们也不敢刁难大人啊。”

在张开源的苦口婆心劝阻下。

许奕脚步异常坚定地踏下月台。

张开源说的没错,户部是不敢刁难他。

但,户部却可以踢皮球。

以往京兆府不是没向户部请求过物资支援。

但奈何每次都被人当皮球踢来踢去。

总之就是一句话,“我们也心忧灾民,但奈何户部也不富裕。”

......

......

刺骨寒风中,十余骑出了京兆府,径直地朝着坊门处奔去。

方一出坊门,灰蒙蒙的天空上划过一道异常美丽的闪电。

几息后,隆隆雷鸣炸响于天空之中。

要下雨了。

许奕心中一沉,大声下令道:“目标安兴坊!所有人跟紧我!莫要掉队!”

话音落罢。

许奕重重一挥手中鞭子,战马吃痛之下疯狂地朝着坊外奔去。

赵守等人见状,毫不犹豫地疯狂挥舞着手中鞭子。

顷刻间,十余骑疯狂的奔走于无人的街道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

莫名转寒的天气,即将迎来的大雨,无一不打乱了许奕原本的计划。

若不是天气突然转寒,位于宣平门外的几座工坊,不出三日便可正式开工。

到了那时,便可执行赈灾中最重要的一步--以工代赈!

到了那时,用不了多久便可解决大半关中灾民。

早在数个朝代之前,便已然有人用过此举。

但,为何到了近千年后的大周朝却无人使用此举?

大周朝并非无人提起过以工代赈。

只不过可操作性太低了。

往往一经提出,便会迎来数不清的嘲笑。

至于原因,则很简单。

普通城池的粮食储备并不足以支撑以工代赈。

若是从其他地方运送粮食,走水路?河道改流,水位下降,走陆路?单单以目前的道路情况。

运一百石粮食,一路上人吃马嚼的,到目的地后能够剩下三十石便已然谢天谢地了!

且,这三十石粮食还需建立在沿途无人伸手的情况下!

而这仅仅只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罢了。

即使再不考虑损耗的情况,想要以工代赈,其难度也犹如登天。

首先,粮食不可能凭空出现,以工代赈说白了就是以全国富余的物资去支援局部。

但他人富余归富余,单单凭借一道圣旨就想让别人将积攒多年的余粮无私地拿出来?

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至于强令各地官府征收?

以目前大周朝的状况,但凡当地官府逼迫过狠,用不了多久,大周朝的版图上将会陆续燃起狼烟!

其次,就算搞来了大量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