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可以”,呼延朗满口答应,这无非是服饰发型这种形式而已,只要能够求生,做晋人装束,又有何难?至于晋人言语,呼延部习中原文化已久,大多会说晋人话,反而匈奴话忘得差不多了,只知起个名字这个亦不难。
桓景接着横向划出一刀:“第二,我们司州晋人并无贵贱之分,汝等降后,并无贱籍,然而亦无贵籍。不得养部曲,蓄宗族。宗族需打散至各军府,从小卒做起!”
跪在地上的呼延部亲兵开始交头接耳起来,这意味着从今以后,匈奴四大姓之首的呼延部就此被打散,再也没有组织军队的可能了。从前高贵的匈奴军官,要么卸甲归田,要么在晋军中做个最底层的小兵。
可是眼前就是生与死的选择,哪儿还有谈条件的空间呢?交谈片刻,终于由呼延朗做主答应了:
“只要保留呼延姓氏,我们可以打散宗族,加入司州军!”
“谅在尔等是归义侯之后第一个投降的匈奴部族,又是匈奴大姓,就准了!以后归降的匈奴人,可没这么好运了,都得改晋人姓氏!”
“不过还有一个要求”,桓景又朝着空中劈出了第三刀:“第三,尔等既为晋人,亦需纳个投名状。如今潼关未开,需要尔等为我军叫门!”
历来潼关之战,只要关外胜负已决,那么攻破关城就没有悬念了。可是桓景还是坚持让呼延部叫开城门,目的除了测试这些投降军士的忠诚,也是为了让呼延部彻底与过去割裂,在刘曜不可能再信任他们。
之前两个条件答应下来,呼延部已经彻底失去了底线。这次没有什么争论了,呼延朗和部下用眼神对了对,就立刻答应道:
“这个好商量,待刺史受降之后,我就去为刺史去潼关叫门!既然要做晋人,怎可不为大晋效力呢?”
桓景一笑,这小子倒是挺识大体:“听说你是呼延司空的儿子?”
“小的正是逆臣呼延晏的长子呼延朗”,呼延朗再次下拜,犹豫片刻说出一个请求:“请桓刺史将父亲尸体及首级还给小人,小人感激不尽。”
“圣朝以孝治天下,自然会归还你父亲尸首”,桓景笑道:“你如此孝顺,倒确实像个晋人了。”
呼延朗闻言长跪谢恩,随后剩余的呼延部匈奴人,无论老少,都开始被新军收编。
看着脱下盔甲,排队领取右衽服饰的呼延部匈奴军士,桓景不禁感慨,这算是自己成功收编的第一批异族。
呼延这个姓氏在旧时空已经是汉人姓氏了,后世还有过呼延赞这种抗辽名将,和呼延灼这种有着真实原型的虚构人物。桓景之所以没有灭掉呼延部,也没有逼迫他们改姓,确实有些情怀的成分在。
但更重要的,还是为其他异族做个表率毕竟关中不比司州,虽然不处在四战之地,但却有华夷之辩这个大问题。
自从汉末以来,由于中原人口剧减,接下来的魏晋两代不断“招抚五胡”。不过百年之内,内迁的异族就多达百万之众。其中多居关中、并州、河北三地。
尤其是关中,在先前几次羌乱,加上刘曜两次攻破长安,擒杀一任天子两任南阳王之后,晋人死的死、逃的逃,在关中形成了“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
更麻烦的是,这过半的异族之中,成分还极其杂糅,互相不对付。比如匈奴人素来歧视其他杂胡,而土著羌人则和后来从西南迁至西北的氐人互相仇杀,又互相影响了百余年。其中是非曲直,实在难以理清。
桓景思考了数日,翻阅了张华留下的关中档案,稍稍有些眉目,然而还是不很清楚。大概也只有入关之后,才能彻底想明白。
正当桓景思虑再三之际,远处传来了呼延朗叫门的声音:
“潼关的守军们,我们都是呼延家的兄弟!如今我们主力已经被灭了,若是不想呼延家被灭族,就投降吧。桓刺史说了开城不杀!”
城中足足等了一刻,并无回应。正当桓景准备找人商议攻城之际,城头吊桥终于缓缓放下了。
新军列队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