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税关细调研(1 / 2)红楼之薛霸王首页

那两户玻璃匠人,学习的是从西洋传进来的新式玻璃制法,可以炼制不含杂质的透明玻璃。

那两户铁匠,也不是普通打铁的,而是会炼铁吹钢的行家里手。

那制糖匠人,和制车匠人,也都是个中好手。

刘汉帝国立国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国家内忧外患,面临诸多问题。

在外,东北的满清,北方和西北的蒙古,自刘汉立国以来,便是心腹大患;大雪上的吐蕃,南边的安南,近些年也都不老实,时常侵扰。

东南沿海也有海盗、倭寇,真可谓是四面皆敌。

在内,受小冰河期影响,淮河以北十年九患,不是涝就是旱,有的年份还旱涝具至;江南各地,因为承担了帝国绝大部分的赋税,民生亦苦。

再加上如今的帝国朝堂之上,是二帝并立,日月当空,以致朝局动荡、人心不稳。

虽然形势还没有严峻到国将不国的程度,但如果长此以往,国朝最终会走向何方,谁都说不好。

薛蟠既然来到此方世界,在尝试扭转“金陵十二钗”们的命运的同时,也想为此间生民,做一些事。

而经过几个月的了解,薛蟠认为,刘汉帝国内外交困的问题很多,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要归结到一个“钱”字上。

据万靖帝退位前的数据,刘汉帝国如今在籍人口,有六千多万,而一年的赋税总额,只有不足五千万两,人均赋税不足一两银子。

以一两银子抵后世的一千块钱算,刘汉帝国现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几百块钱而已,不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欠发达水平。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刘汉帝国,在同时代,也是一流强国。

只是,西方诸国,再过四五十年,就要开始工业革命,从而在生产力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刘汉帝国要是如满清那样故步自封,未来也躲不掉被人用快船大炮打到家门口的命运。

来自后世的薛蟠,当然不愿意看到刘汉帝国的命运,走向如此境地。

他虽然人微言轻,但是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相信总有一天,能扭转刘汉帝国的命运,让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和现在一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顶峰。

而这些工匠,就是薛蟠从小做起的具体执行者。

在薛家二叔早前的来信中,薛蟠已经提前获知招募到的工匠类型,早就在城西地界,买好了地方,建了一个工业基地。

这批工匠,直接被送到因为时间有限,只建了个雏形的工业基地,先开炉炼制玻璃。

薛蟠之前为蜂窝煤产业,准备了八千两银子的启动资金,结果因为蜂窝煤产业的起步,取巧用了几乎是白送的煤粉,销售蜂窝煤采取的又是现钱结算的放水,所以没用多少钱。

当然了,收购煤矿的资金,没有计算在内,那是薛蟠向薛母另行申请了资金,算作薛家的产业,而不是薛蟠的私产。

那八千两银子剩下的,便都被薛蟠投入到工业基地上来。

买地建房,倒没有花费太多,因为工业基地选用的,是一片乱石滩,地价相当于白送,建房用的砖石,也都是就地取材,主要支出,是雇工费用。

不过,薛蟠雇工,主要找的,都是逃荒的灾民,对这些人而言,只要能给口饭吃,建个窝棚能遮风避雨,熬过这个冬天,活下去,就万事皆足。

薛蟠招工建设工业基地,不仅包吃包住,还每个工给三十文钱,在那些灾民心目中,条件已经不再优厚了。

每个工三十文,一个月做满三十天,也不过才九百文,尚不足一吊钱,还比不上荣国府内二等丫鬟的月钱。

在薛蟠看来,这样的工钱,已经低得不能再低,对工人的压榨已经到了极点,他几乎就是资本家本家了。

但是被招用的灾民,却无不对他感恩戴德,恨不得给他立生祠了。

只能让薛蟠感叹,这个时代的百姓,实在是太容易满足了。

所以,尽管工业基地初建的规模尚小,用不了多少工,但薛蟠还是尽量多的招工,给更多灾民一条活路。

人手不缺,原材料也囤积了不少,等匠人师傅,也就是后世工厂的工程师们一到位,工业基地便立即开工生产。

薛蟠对工业基地内,凛冽的北风也吹不散蓬勃朝气,十分满意,没有多呆,回城继续去忙别的事情。

做为崇文门税关衙门的二把手,只要和顶头上司打好关系,薛蟠可以随意摸鱼。

但是,他谋缺至此,可不是来摸鱼的,处理完自家产业上的事宜,便把心思转到衙门事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