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
过年是老百姓最讲究团圆的日子。
这一天,一大早就贴对联,做饭食。
因为京城的店铺讲究闭门五天,每逢过年,年三十是旧年最后一天,家里都需要准备从初一到初五的饭。
当然,下午开始首先准备的,就是最为隆重的年夜饭。
到了晚上,八仙桌上摆上做好的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团团圆圆过大年。
年夜饭也有讲究。
譬如,年夜饭不能招待外人,只能是自家人才能上桌。
再亲密的朋友也不行,除了年夜饭,大年初一的饺子也是一样。
魏平安家,大姨子艾沐棽例外。
艾沐棽孤家寡人,又是张老太太带大的,早就视同自己的亲孙女了。
艾沐棽一直跟着周闻一起喊奶奶,回到京城干脆也直奔这里。
在老太太心里,这已经就是最亲的小孙女了。
过去的几年,艾沐棽一直是这个家里的一员,一起过年的。
反而是魏平安,一走就是五年多。
不过,每一年的饭桌上,都会有魏平安的碗筷。
这也是年夜饭的另一个讲究。
年夜饭讲究即便家人没有赶回来,家人们也要为他留出一个位置,摆上一双筷子,一个碗,表示全家人都聚齐了。
所以,过去五年,虽然魏平安都没能亲身参与,但他也一直以另一种形式跟大家在一起。
远在xc区的军区大院里,老李家也在准备年夜饭。
军人过年跟普通大杂院不一样。
部队大院有食堂,每年除夕白天,食堂都会组织一些活动,今年的活动很多。
有奖游艺活动——猜灯谜,就是预先将请人写好的谜语,一张张粘在食堂两侧上方钉挂的一长溜铅丝上,猜对获得积分;
托举着乒乓球拍,上面放上乒乓球,然后或者自转圈或者围着桌子跑圈,根据时间和距离获得积分;
还有很多,网竖着的酒瓶子里投筷子的,蒙眼摸物的,就是在黑板画个人脸,三米外蒙上眼,摸到鼻子几分,摸到嘴巴几分……
下午老李就带着小米去玩了。
李璐因为这几年带着小米,刻意回避了很多小伙伴,待在家里没动窝,田妈妈就陪着她。
等晚上回到家,自个儿家也准备一桌年夜饭。
李璐摆盘的时候,下意识就多摆了一副碗筷,田妈妈心疼的就要落泪。
老李也看到了,默默的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女儿对待感情这件事上,也随了他。
随着年纪越大,他也总会想到那个城门楼子上被绑着英勇就义的女人……
……
魏平安家。
年夜饭正在传递上桌。
老京城的年夜饭讲究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菜,所谓四四见底,底同喜,讨一个好彩头。
现在物资匮乏,困难时光刚过去,实际老百姓的生活还没彻底缓过气儿来,所以这四凉四热河四肉四汤菜就混淆了来。
譬如猪肉炖粉条,既是汤菜,又算肉菜,还算热菜……
最后魏平安家的这桌年夜饭,四菜一汤,说的是五福临门。
嗯……这词儿,这穷讲究,貌似也似曾相识过。
大过年的,不想外人,更何况是穷算计的阎埠贵。
饭菜上桌,一家六口人团团圆圆吃大餐。
魏大宝坐在他专属的儿童餐桌椅上,大快朵颐,吃的不亦乐乎。
下午跟着小舅舅可是玩嗨了。
最后还是当娘的周闻出马,要不然都喊不回来了。
就这,还哭鼻子了呢。
不过男孩子皮实,魏大宝挨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揍完了拎回家,不一会儿自己就乐呵了。
注意力转移的很快,魏平安猜测自己儿子有负面情绪遗忘症。
通俗讲,就是没心没肺。
饭后。
饭菜收拾了,该拿出去冻上的就冻上。
这个时节不用电冰箱,放外面院子里,拿个盆扣上,没一会儿就能冻住。
该收起来的,也收起来。
因为这顿剩菜剩饭,要跟着水饺当配菜,吃五六天呢。
吃完年夜饭,就是“拜年”。
晚辈给长辈拜年。
老太太是这一刻最幸福最开心的人了。
在她的观念里,活着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年最后一个晚上,坐在堂前,面前有小娃娃给她磕头拜年。
这意味着子孙后代繁荣,不是孤家寡人。
所以,老太太就坐在屋子正中间,魏平安在左边,艾沐棽和周闻在右边。
周子墨带头打样儿,走前两步,噗通跪到地上,磕头带响儿,这也是规矩。
直起腰来,说贺词:“祝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老太太每当这个时候就会乐的合不拢嘴,今年更是如此,毕竟孙女婿也回来了,是真正的阖家欢乐。
“好好,大孙子,来,奶奶给你个红包。”
张老太太的红包是她自己攒的钱。
魏平安之前跟周闻说过这事儿,可以他们包好了红包,让奶奶给他俩发。
但老太太不同意。
东北女人都实诚,给的多少是老太太自己的本事,给少了给多了都开心,不喜欢弄那些弄虚作假的勾当。
嗯,老太太把魏平安提出的这种行为叫,勾当。
可见是真的挺排斥的。
周子墨拿了红包美滋滋的就起来闪到一旁。
今晚这一拜,明天的小鞭就又有着落了。
魏大宝蹒跚着也走上前,跪到地上,砰砰砰磕头。
起来就有点晕,忘了刚才大姨教给的祝词,不过小家伙也有急智,立刻开口道:“祝太姥姥活到一百岁……”
“好好,好,大宝快起来,来,这是你的红包。哎吆,瞧这小脑袋瓜磕的,都红了。”
“大宝是真实诚,快看看,别把屋里的地砖给磕碎了。”
艾沐棽开玩笑的道。
一家子人哄堂大笑。
除夕夜最隆重的两件事结束,剩下的,就是围坐在一起,吃着杂拌儿,嗑瓜子花生闲聊片子等12点来到了。
……
军区大院。
年夜饭后,李璐陪着田妈妈,老李抱着魏小米,还是一家子走进了食堂。
那里活动还在继续,而且更热闹了。
老李别看脾气暴,但人缘好。
特别是李主任和王副军长家“搬离”了这里后,气氛就更融洽了。
孔二愣子一家子也都在,五六个孩子属于队伍庞大的,老赵家孩子也不少,但大儿子比小闺女大11岁,帮着带孩子游刃有余,属于最沉稳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