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救援还是灭口
或许是木卫三所属地面部队确实高效,也或许是因为军政府总督的亲自催促加上其他的一些内因,符秋彤驾驶着浮空车离开联络地点不到十分钟,就有四辆装甲浮空车从一个方向赶来,四辆浮空车上都印着木卫三军政府的识别图案,就算是有巡逻的哨戒部队来扫描,也会识别出这四辆车上的军用验真信息,但如果进入到浮空车内,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尚未清理干净的血迹,至于此刻在装甲浮空车上的士兵.............................
快要到达目的地时,为首浮空车上的一名身着重型外骨骼装甲的士兵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这种外骨骼装甲乍一看和动力机甲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体型和大小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从它厚重的装甲、外部配置的各种火力武器,再加上完全将使用者包裹保护的构造,它带给人的第一眼的震撼和安全感,和那些动辄34米的动力装甲差不多:
两者在结构方面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戎隼机体为高速机动所需的结构强度整体采用高度一体化的设计,由内到外逐步构建出彼此紧密相连又遐迩一体的系统:由包括但不限于肌电传感器、惯性量传感器、力学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动/静态扭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加速度计等智能传感器检测着装者的运动状态;搭配信息处理系统、内部柔性结构、经高度集成化而充分实现了轻量、小型、高强与简约化,结构简单而便于安装、调试和维护的电机/液压机组等动力装置、具有可变刚度特性的弹性元件等储能元件,可代替动力源消弭冲击,避免持续震荡的耗能元件、伺服系统及传动装置装配出完善的驱动/传动系统与机体结构,藉合理的动力配置实现在人体每个自由度上均能发挥驱动作用并具有略大于人类关节可动范围极限的活动范围的动力系统;
藉机械结构而能表现出一定柔性的柔性驱动器则与相应的柔顺控制算法搭配而拥有更顺滑的运动及更高的误差宽容性等特征,进而使机体的机械及控制方面性能得到增强,能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良好地控制受冲击后的运动,减小着装者所受的阻力并使外骨骼能更平顺自然地运动,关节处的吸能及缓冲结构则能避免机械系统受到的损伤、响应冲击信号并应对外界冲击,在机械上保护机体;
由多传感器多信号训练得到机器学习实现神经网络来识别着装者的运动意图并实行相应的控制策略;并以阻抗控制及基于神经网络的参考轨迹估计法作为控制算法策略,分析传感器所取得的信息并顺畅而且恰如其分地感应着装者的动作意图,以极短的时滞随之运动、最小化着装者的负荷与受力,并与精确的动/施力控制一同将对着装者行动能力的辅助乃至强化最大化;
而后以此为基础装配抗负荷/过载系统、医疗模块、通讯装置、头盔显示系统、能源及燃料系统、次级动力装置等组件,进而增设包括变体组件在内的推进系统及相应机件,最终在机体外部结构之中安置外层复合装甲、集成武器系统等组件,确保整体构造的优秀联动性的同时预留用于附加拓展组件的外接插口,保证机体机能的后续更新。
当然,至于实战方面,还需要实际来印证,毕竟动力装甲已经是脱离单兵作战装备的范畴了,而是一种掩护和火力支援部队推进的战场武器移动平台,并不是单兵作战外骨骼装甲可以比拟的,就像现世中最开始研究动力装甲这种战争机器的一名资深研究者曾经说过:
“我们的动力服能给我们更敏锐的眼睛,更机警的耳朵,更强壮的后背以携带沉重的武器和更多弹药,更快的腿脚,更聪明,更强大的火力,更持久的忍耐力,还有,更不容易受伤。动力服不是太空服——尽管它也有这个功用。它也不仅仅是装甲——尽管连圆桌骑士都不像我们捂得这么密实。它不是坦克——但如果真有人愚蠢到用坦克来对付机动步兵团的话,一个机动步兵就可以对付一小队这些玩意儿,无需别人帮助他就能将它们掀翻在地。动力服也不是飞船,但是它能飞,只不过距离很短——从另一方 面来说,不管是飞船还是大气层内的战斗机都无法对付一个穿着动力服的士兵,除非对他所处区域进行饱和轰炸。反之,我们能做很多各种船——无论空中、海中或是太空中的船——无法做到的事。”
..................................................................................................................
“这里是木卫三第四应急处理部队第七分队,受总督直属命令前来增援,符秋彤长官收到请回应。”
这名地位看起来和分队队长差不多的士兵拿起浮空车驾驶室内的广域识别呼叫器,向符秋彤所在的位置进行呼叫,这种呼叫器不但在范围和功率上远超外骨骼装甲自带的通讯阵列,最主要其本身配备着一种身份识别系统,而非只是在某种保密频道上呼叫,可以让被呼叫方清楚到底是谁在呼叫自己,然后通过自己的环境和判断进行回应,否则在战场上要是加密频道被破解,把机密的情报或者部队所在位置给敌方所获取到了,那在这种发现即毁灭的战斗“时代”中,这支部队或是个人就难逃一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