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章 新的路子(2 / 2)80年代华娱首页

寒冬腊月里,陈光耀振臂一呼,活像是一个神经病。胡同口迎面的寒风一吹,瞬间冻得他一激灵。

幸好这会儿北方天寒地冻,邻里邻居的也没心思搭理一个疯子,这才没出来吼他一句,要不然还真有点儿丢脸。

陈光耀站在胡同口吹了一会儿冷风,虽然冻得跟个孙子似的,但还真被他想出了一个点子。

不是倒卖粮票,不是去沿海卖拖鞋,而是他最开始的老本行。

卖磁带。

陈光耀之前专门去了解过磁带方面的事,大概知道磁带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首先,磁带里面的声音是由专门的录音室,用24轨录音机,分轨录入乐器和人声等等声音。

随后再用调音台,专门去合成1/4的二轨母带,带速一般用30速度。

然后复制一盘工作母带交给磁带厂,一般是15的速度。

磁带厂先把1/4工作母带,转录到1/2四轨机器上,录成3.75速的工作母带。

然后把3.75的母带放到母带单放机上,单放母带机拖上几十台高速复录子机,录制成一大盘的卡带饼带。

录好后的饼带拿到QC机上审听一下,不用整盘听完,每盘只听带尾就可以了,因为后面的都没问题,前面自然也是好的。

没有问题的话就装到裁带机上,剪成一盘盘的卡带,装上就可以出厂了。

一盘饼带能剪成好几十盘卡带,在磁带鼎盛时期的七八十年代,裁带机喀嚓一下,3块钱到手,比印钞机还来得快。

那时磁带厂门口等着拉货的卡车能排几公里,跟去煤矿拉煤炭的运煤车一样。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后来也一去不返。

二十一世纪以后,只有一些英语听力和一些学校的订单,成为磁带厂勉强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

陈光耀一番了解之后,单单是听着什么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有轨无轨什么的就一阵头大,自然也知道制作磁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至少在七八十年代,制作磁带简直是堪比芯片光刻机一样的高端科技行业,一般人没点资金和门路,根本没法踏足。

磁带厂一般母带机用的都是STUDER的A80机器,高速复录机用的是美利坚的高斯牌。

也有差点的,全套用东京的小谷牌机器。

单单是这种进口机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成本,陈光耀根本玩不转。

不过陈光耀如今回想起这件事,他却隐隐又有了踏足磁带行业的底气。

他的底气来自于好来坞的制片人史密斯。

同样也来自于赵铁成把他踢出局之后,一次性给的十万块现金。

“史密斯既然能和央台谈下红楼梦的版权合作项目,这是不是意味着他那张金发碧眼的外国脸也可以帮我去磁带厂订购一批磁带?”

这个想法在陈光耀的心里一冒出来,宛如疯狂生长的野草,瞬间充满了他的脑海,再也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