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缑氏山(1 / 2)三国之周氏天子首页

快马加鞭,温刺史不到一个时辰就收到了信使传来的书信,随后立刻就过去了广平。

而等他到达广平之时,周毅却已经过了冀州边界,眼下都要过去河内郡了。

通过河内时,果然受到了更加严苛的盘查,说是防止流民入境,不过周毅这这一大票连人带马几百条腿,自然不像流民。

待到周毅自报家门,很快就被门卫放行了。

而周毅的称呼,自然是庐江周氏,而不是涿郡周氏,而且就算之后周毅在涿郡再呆十年,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用自己祖籍称呼。

除非哪一天周毅真的混出头,有能耐自立门户了,跟祖宗商量下才能分开两地,从此成为两家,这才能是涿郡周氏。

但很少人才会这么作,周毅也不会,所以就算再无奈,对庐江的那个本家再陌生,周毅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报上自己的祖宗。

周毅是知道前些年间卢植被朝廷征召过去当了博士,周毅下意识的便以为自己这次去洛阳应该是去太学,可后来才知道并非这么回事。

这太学作为国家第一学府,朝廷第一人才输送基地,按说应该十分神圣才对,然而如今的太学,却颇有种被掐着脖子的感觉。

而事实上,在早先时候,这太学也确实辉煌。

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尚未歇,即先兴文教,命令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达十丈,宽达三丈,十分宏伟。

永建六年,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十一万两千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三万余人。

太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整日读经颂典,心中那个骄傲、那个意气,无处发泄!

这放在什么时代也是有的,都是年轻人,都觉得自己是当代大才,整日三五成群讨论军国大事,对朝中大臣指手画脚。

只不过东汉国情使然,自建国起就有种士大族同皇帝共天下的感觉,因此高门大户的太学生也就更加活跃,皇帝忌惮士族,因此宦官同士族对立也就顺理成章。

作为官员储备役的太学生自然更加看不上那些阉人,汉安帝以来,遍地天灾,农民暴动四起。

很快,从太学里面就多出来了一个新观点,他们认为宦官外戚的统治是引起民怨,招致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力图打击宦官外戚势力,挽救东汉政权。

而他们是学生,又不能拿起兵器冲进宫门,因此,一个非常符合他们身份的方法被借用了,那就是——清议。

说是清议,其实依旧是围在一起议论别人,就是换了个雅致的称号,但是这招很管用!

被清议褒扬的人往往为万民传颂,而遭受清议批评的人则往往仕途蹇滞,难得升迁。

因此,士人们对清议非常在意,就连朝臣都以得一善评为荣。

那被清议的人都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