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希望之光,救民水火(2 / 2)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一边催促着,一边还数落着妻子,“什么海寇,在外面可别瞎说,让人笑话。是大明的军队,是三太子殿下……”

其实,他又何尝不是第一次听到三太子殿下的名号,大明也快被他忘掉了。

但回家,开海,只这两件事情,便让赵栓子等人牢牢记住了三太子殿下,记住了王师,想起了大明。

赵栓子一家人出了窝棚,但见很多人已经行于路上,带着最简单的家当,扶老携幼,向离着最近的镇子走去。

新的希望重新燃起,即便是饥饿,也挡不住百姓奔向新生活的脚步。

镇子里,已经驻了一百多明军,十几個官员摆开桌子,为返乡的百姓作着登记,分发着粮食。

每人只有五斤粮、二两盐,实在是有些寒酸。

没办法,想要从滇省运进足够生产生活工具,以及充足的粮食,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些粮食还是黄立从桂林运回来的,再加上不多的府库所得。生活用品和工具则是官府从市面上收购,给商家打了欠条,以后或还钱,或还货。

但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得以改变,广东富庶,随着明军光复地方,会有很多粮食和物资,运进广西。

“赵川村的到那边黄旗下集合,徐家村的去红旗……”张启月大声指挥着,嗓子都有些嘶哑,要不是有军兵维持秩序,怕是要乱营了。

时间紧,工作重,先让沿海村庄的百姓返乡,再增加物资供应,逐渐解决他们的困难。

幸好,广西的冬天也不是很冷,建个草屋窝棚,烧点火,也能勉强熬过去。

至于重新开垦耕种的田地,已经过了时令,也只能随便种植些蔬菜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要等到明年开春了。

海边能捡拾海鲜,捕捞鱼虾,也能缓解吃食的紧张。

可不管种什么,干什么,只要能吃,就能解决不少问题。老百姓对于田地,对于家乡,是最为渴望的。就算有千难万苦,也能够想办法克服。

陈大宇是在南宁招募的新兵,此时手里拿着杆长枪,站在那里维持着秩序。

也不用粗声大喊,百姓们对于军兵有着天然的畏惧感,都老老实实地从士兵身旁走过,不敢正眼看,多数都低着头。

“人还这么多,看来是不用吃午饭了。”陈大宇一手杵枪,一手从怀里掏出杂粮饼,虽然挺干,还是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

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悄悄伸了过来,接着陈大宇掉落的饼渣。

陈大宇目光一闪,转头看过去,是一个瘦瘦的小丫头,因为瘦就显得眼睛出奇的大。

“军爷,我,我只是接饼渣……”小丫头现出畏惧的神情,收回了小手,却不舍得扔掉那一点点的饼渣,眼睛紧盯着,还咽了口唾沫。

陈大宇心内一阵酸楚,把半块饼子递过去,小丫头愕然抬头看着,有些不敢相信。

但陈大宇又把饼子收了回来,他是穷人,是有经验的。饿得紧的人,不能吃干粮,至少不能吃太多,得先喝粥。否则,容易被撑坏,甚至是撑死。

他给小丫头掰了一小块饼子,温言道:“慢慢吃,别噎着。我去跟大人说一下,看能不能让你们喝上碗粥。”

小丫头接过饼子,口水都流出来了。可却没舍得吃,迈着小腿,走到旁边一个倚坐在墙根的女人身旁,掰了一小块饼,喂进女人嘴里。

陈大宇叹了口气,大步走到张启月身旁,躬身道:“大人,能不能熬点粥,让这些人吃上一碗,热着肚子再上路。”

“上路?嗯,这个词用得真,真贴切。”

张启月愣了一下,转头看看人头攒动的百姓,都是面带菜色,身体孱弱的样子,不禁咬了咬牙,说道:“好吧,我和赵总旗说一声,省下一顿口粮,给百姓们。”

时间不大,几口行军大铁锅便架了起来,添水烧火加米加盐,煮起粥来。

随着米香味的弥漫,百姓们的目光被吸引,眼中闪过饥渴难耐的神情,咽唾沫、舔嘴唇,动作不断。

“这是给你们熬的粥,一人一碗,喝完再返乡。”张启月大声说道:“都不要着急,粥还要再煮一会儿。”

百姓们哄然躁动,脸上现出喜色,纷纷拿出家什。十有八九都是用木头做的碗,很简陋,连个陶瓷的都少见。

“娘,有粥喝了。”小丫头扶着母亲,咧开小嘴,露出笑容。

母亲强撑着坐起,闻到了米香,瘦削干枯的手轻抚着女儿的头,说道:“饼子你吃,干硬的,娘咽不下,一会儿喝粥。”

小丫头眨巴着大眼睛,小心地咬了一口饼子,慢慢地嚼着。真香,还有咸淡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