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十六章 六条诏书(1 / 2)南朝宋主首页

朝廷收税,收的是粮布等实物,然后花销,用不足值的新钱,这一来一回,便在中间赚了一大笔。

至于什么通货膨胀,私铸盗铸,则和他没有关系。

何尚之听了,也觉得是个办法,便点点头,没有再问。

刘义隆见这刘义恭和何尚之都同意,又转问刘诞,道:“休文,你的谏言呢?”

刘诞微微一愣。

对于朝廷来说,这确实可以解决一些短期财政问题。

但是对于百姓来说,这将会引起一场灾难。

刘骏当政,便是采纳了这个建议,然后就出现了史书上那句话:“民间买绢一匹,至二三千,棉一两亦三四百,贫者卖妻儿,甚者或自缢死。”

这样的情况,百姓困苦,政权自然也是在摇摇欲坠之中。

所以无论为了百姓计,还是为了江山社稷长远想,刘诞都不会同意这个建议。

但是他不同意这个建议,有两个风险。

第一是刘义隆怎么看他。

元嘉七年,刘义隆不仅铸钱,而且还北伐,刘诞有理由怀疑,刘义隆铸钱,就是为了聚敛军费。

所以,刘义隆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从铸钱上动手脚的好手,他对于刘义恭的提议,难免会心动。

第二个风险,就是可能会引起刘义恭的记恨。

刘义恭提出这个建议,除了解决短期的财政问题,还有他自己的私心。

元嘉二十一年,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岁给资费钱三千万,布五万匹,米七万斛。义恭素奢侈,用常不充,逆就尚书换明年资费。而旧制出钱二十万,布五百匹以上,并应奏闻,元辄命议以钱二百万给太尉……

这是之前刘义恭关于建议“一大钱当两小钱”后的谋利法。

如今刘义恭再提议铸不足值四铢钱的建议,肯定也怀了同样的心思。

这两个风险,让刘诞有些犹豫。

但刘诞想了想,还是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可。此策虽可解决朝廷短期资财拮据,但长远来看,会让物价极速上涨,如此百姓衣食难安,朝廷也会因此引起动荡。”

刘义隆听完,半天没有说话。

刘义恭则瞄了刘诞一眼,心中起了恨意。

过了许久,刘义隆才幽幽的道:“那你以为当如何行事?”

对于刘诞来说,如果否决刘义隆可能认可的策略只是有一点风险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他要是答不上来,就是大大的危险。

因为刘义隆是一个领导者,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下面的人光会反驳别人的建议完全没用,问题大家都看得见,关键是你能不能提出可行的建议。

刘诞对此早有准备,当下说道:“儿臣以为,有五条可行。”

刘义隆忙问:“哪五条?”

刘诞道:“第一,当继续推行土断之策,把白籍纳入黄籍,缴纳赋税。”

这一条,刘诞在听说杨成的事时,便有这个想法。

而且土断之策,从东晋开始便开始施行,其中至刘裕在位时,义熙土断最为严厉。

但刘义隆上位后,没有刘裕的雷霆手段,对乔迁的世家门阀威慑不足,所以基本没怎么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