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说:“不治己病治未病。”
琴使人入静,有助于聚精、会神、正气,正是治未病的养生道器。
道家的养生修炼就是修道。
听起来很乎玄,但修道就是修人生真谛之道,也称之修真。
是以平常之心,作平常之举,一切皆合于自然,乎道。
抱守此道,可使人身得到升华而得道成真,使人回归先天纯粹的本性。
许远弹琴,感到了一种来自太玄的旷远,在悠长旋律中,内心宁静,安然。
他觉得,弹琴是对灵魂的洗涤,使心灵更加的澄静。
许远在山顶弹琴,在琴声中,感到内心毫无挂碍,自己的灵魂仿佛脱体而出,飘到了太玄,内心平静,驰骋、感受到了无言而心悦的快乐。
他在琴声中,觉得自己千万次撩拨琴弦,总有一次和古人的心意相通,感受到了一种追溯的力量,不由想起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前往龙场途中,刘瑾派人暗杀他。
王阳明假装跳水自尽,这才躲过追杀。
龙场是蛮荒之地,到处是荒山野岭,周边丛林荆棘密布,生活着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王阳明语言不通,极少数能与王阳明进行简单交流的大都是来自中土的流亡之人。
王阳明主仆四人没有住处,在驿站周围寻找到一个高约一丈、深约七丈的天然岩洞,洞内阴暗潮湿,但可以躲避连绵的春雨。
安顿下来的主仆四人常受断粮之苦,只好上山采野菜为食,不久,四人都病倒了。
此时的王阳明内心焦躁不安,生活的困苦几乎将他逼到了绝境,也一度让他产生了听天由命的消极念头。
一天夜里,在龙场中默坐的王阳明恍惚间仿佛听到有人对他讲话,他突然领悟到《大学》“格物致知”之旨就是回到内心,向内正心而求理,“圣人之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朱熹“向外而求天理”是一个错误的方法。
王阳明第一次认识到“心”与“理”的融合统一,提出求理于内、求理于心的“心即理”学说,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来自于本心,而不是来自于外物。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心中都有天理。
因此,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心之良知是为圣,而成为圣人的方式,就是致良知。
这思想有点神机人人如龙的意思了。
继陆九渊之后,王阳明又一次将心学发扬光大,后世将其合称为陆王心学。
他临死之前,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许远明白,心游太虚这一首琴曲是向外求,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向内求。
凡事向外求,越求越痛苦,因为一切无常,大多时候总是求而不得;向内求,越求越安乐,因为知足常乐。
一切外求则贪,贪则堕,一切内求则修,修则升。
过了一段时间。
许远按住琴弦,琴声戛然而止,他心想,一个人,一张琴,独坐山顶,弦间观自心,携古琴与天地为友,当真是一种畅快意境!
他抱着清弄琴,起身,朝山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