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之给满头银发的张氏搬了凳子,扶着她坐下,一面问道:“婆婆,怎么不见嫂子和孩子们?”
现在秋收结束了,到了农闲,按理说罗氏应该没有其他事情忙。
张氏笑着回道:“村里头有个酒席,他们过去帮帮忙,也能混个饭,听说是哪家小子当了咱里的吏官,风风光光的办席呢。”
闻言,王凝之不再担心,聊起了家常:“您拄着拐杖,腿不太好吧,我曾跟一个坐堂医学过几年,兴许能给您瞧瞧。”
张氏笑呵呵道:“老毛病了,不碍事。”
王凝之不听,正要上前瞧瞧,却被张氏拦住了,缓缓说道:“我知道你心好,但我的腿我还能不知道吗?不用操心,不碍事的。”
张氏虽然一把年纪了,但主意头却丝毫不减,性格犟得很,王凝之怎么劝说也不成。
王凝之盯着她那双细微抖动的腿,不禁摇了摇头,沉声道:“您真的执意不让我瞧瞧吗?”
张氏笑着点头道:“不用,不用。”
王凝之看着张氏故作轻松的样子,心中虽有猜疑,但也没有多言,转而问起最近村里发生的事情。
说起这些事情,张氏可不困了,这几天村里的变化着实大,例如官府打击恶霸,给农民分配田地,统一减租减息,举报无良地主官僚等等政策。
张氏活了大半辈子,当听到这些消息后,她是一万个不相信,绝对不可能,官府能给百姓发田,不如说天上掉金钱了。
张氏心中想着不知道是哪个小兔崽子造谣,也就哄哄小孩子罢了,便一笑而过。
但当听到同村分到田的佃户亲口说出,官府真给他一家子分了田地,这才慢慢相信。
王凝之不怪她有这样的心理,因为这实在正常,换位思考,他也不会轻易相信东晋的官府有这么心善。
二人说话时,罗氏和几个孩子们也吃饱回家了,顺便用荷叶给张氏带了一点剩饭。
王凝之迎了罗氏她们,并说明了来意,一面是回来看望,一面是为了感谢之前的收留之恩,顺带了两袋大米和两袋细面。
罗氏瞧了瞧王凝之模样,摸了摸那身大袖袍,笑道:“你说过你会回来的,我想着也是时候了,真巧。”
张氏打开了混在荷叶里的六菜一汤,闻着很香,口水不禁涌出。
荷叶里的菜虽然卖相不好,但却是她们过年都吃不到东西。
罗氏见此,便要招呼王凝之过来一起吃,张氏也紧忙招待客人,对孩子说道:“大娃子,把前几天剩下的包子拿来,对了,你祖父珍藏的两瓶陈酒也没人喝,一并拿来吧。”
“好嘞,好嘞”,大娃今年六岁,名叫张同,听到祖母的话,蹦蹦跳跳的回屋拿东西去了。
这年头的孩子都很懂事,如张同从四五岁就在地里帮母亲抱稻子、看稻子了。
烈日的天气连成人都难以忍受,更不用提四五岁的孩子了,全身晒得黑黝黝,还有不少晒伤的地方。
王凝之点了点头,笑道:“马儿上的粮食忘拿下来了,我去拿下来,你们先吃。”
罗氏道:“我和孩子们吃过了,你们吃,我帮小郎拿粮食。”